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居民最主要的健康问题。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作为中国农村地区基本健康保障制度,在帮助农村居民抵御慢性病疾病风险方面发挥的作用却仍然不尽人意。本课题拟从整合慢性病防治策略的视角,探索新农合的制度优化方案。研究将系统比较新农合不同模式,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新农合制度设计与农村居民健康行为及基层慢性病防控服务提供的关联,进而评价新农合对农村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现场调查,收集当地与新农合制度、卫生服务提供者行为及慢性病防治工作相关的定量和定性资料;对关键的利益相关者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探索通过科学设计健康保障制度,引导卫生服务提供者提供适宜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的途径;寻求既能保障新农合制度平稳运行,又能促进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治策略有效实施的"双赢"方案,为优化农村健康保障制度、降低农村地区慢性病疾病负担提供政策参考。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医保制度设计与慢病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何通过优化医保制度的设计,改善慢病防控工作的效果。. 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综合了慢性病疾病进程的医学理论、经济学中激励理论、风险管理学中的前景理论,对医保制度影响慢病防控工作的机理作深入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医保福利包的设计对慢病疾病进程的影响”和“医保支付方式对慢病防控工作的影响”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在整个实证分析过程中,既使用到了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NHSS)”这一国家层面的入户调查资料,也使用了宁夏和新疆两个西部省份县级层面的医保信息。在实证分析方法上,为了提升实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既借鉴了“倍差法”进行计量模型的设计,又利用了多种多元回归分析手法。同时,本研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辅以对卫生服务提供者的个人深入访谈,为深入分析医保制度影响慢病防控的机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证据。. 结果:理论模型的推演显示,医保制度通过福利包覆盖内容和保障水平的设计影响慢病患者在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之间的选择;通过支付制度的安排影响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其对慢病防控服务的提供意愿。利用NHSS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获得报销的门诊患者比例升高1个百分点时,住院需要下降0.03个百分点,间接医疗费用下降0.02个百分点。利用新疆两医保统筹地区慢病相关医保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门诊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与门诊保障水平较低的地区相比,因血压或血糖控制不佳而住院的概率要低11%,因出现并发症而住院的概率要低42%。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在门诊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住院病例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低32%,费用低1750.46元。利用宁夏两县25个乡镇的随机对照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按人头付费”的乡镇,高血压病人的建卡率、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率、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规范性、高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病人建卡率、糖尿病病人的规范管理率和对糖尿病病人开具治疗糖尿病药物的规范性等7项指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实施按项目付费的乡镇,而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 结论:提升慢病患者门诊保障的待遇水平、改革按项目付费制为签约式的按人头付费,将有效提升慢病防控工作的效果,延缓慢病患者的疾病进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基于混合优化方法的大口径主镜设计
变可信度近似模型及其在复杂装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失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支付与补偿制度:以健康管理为核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