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关于"三农"问题,而处于其核心的农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并没有统一合理的界定,有必要从分配依据、分配机制方面寻求突破。本研究在相关历史与文献基础上,探求农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和演化背景,归纳现有的创新措施及其实施效果;参照资产定价、外部性、农地发展权等相关增值收益分配理念,确定不同农地转用情况下,参与分配的增值收益项目与"成员";参照土地农用价值,从价格扭曲、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影响以及市场失灵角度,构建农地增值模型,剖析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程度;从绝对生活保障与相对满意度两方面,确定农民在增值收益分配中的上、下限,在"有限财政"模式下,构建农地转用增值收益分配策略集,并运用物元模型对其进行优选改进;通过PRA对分配策略进行模拟实施、模型修正和政策仿真,最终形成基于农民生存权、发展权、共享权和有限财政约束下的政策设计及增值收益"长期动态"分配与补偿机制。
在农地转用过程中,如何通过改革现有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公平合理地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利益,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中国土地政策改革的突破点。本研究以被征地农民绝对生活保障与相对公平问题为基点,以涉及所有权转移农地转用(也称“非农化”)中的增值收益分配为研究对象,借鉴并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为增值收益分配主体及分配依据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引入“物元模型”、“土地增值模型”分析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程度以及现有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缺陷,为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思路;通过对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培训等几个方面的“分解求和法”,结合支付意愿(WTP)和接受意愿(WTA)方法,估算单位面积土地的农民权益价值,并以此探索出一种合理、有效、易于操作的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价值的估算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用“土地换保障”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绝对生活保障与相对满意度问题,解决区域内征地补偿的相对公平性问题;引用动态补偿理念,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通过PRA对分配策略进行模拟实施、模型修正和政策仿真,最终形成基于农民生存权、发展权、共享权和有限财政约束下的政策设计及增值收益兼顾城乡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共享型“长期动态”分配与补偿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保障农民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及操作范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地方政府农地转用行为决策多情景动态模拟及政策分析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的机理、增值收益的分配及征地补偿的机制研究——以北京市近郊区为例
农地非农化治理效率评价及政策仿真研究
云南乡村旅游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