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机氯农药(OCPs)过去长期的使用,其环境残留与污染仍不容忽视。OCPs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生态毒理是探究其全球分配行为、总体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长三角毗邻海域缺乏对功能区(渔场、滩涂养殖区)污染水平的调查及对映体过剩的信息。本项目试图对长三角毗邻海域功能区沉积物中22种OCPs的调查和手性OCPs对映体过剩的测定,提供具有对映体特征性的OCPs的时空分布,对该海域功能区沉积物中OCPs的污染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并将结合水体、悬浮颗粒物中OCPs的垂直分布特点,使用组分分析,主因子分析及对映体比测定等手段,分析污染物的可能来源并预测污染趋势。将借助半制备手性色谱柱的研制,制备手性OCPs的纯对映体,并以此海域底栖生物日本大螯蜚为受试生物,通过急、慢毒性实验,评价污染底泥生态毒性的对映体选择性,综合评估拟研究海域沉积物中OCPs的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
本项目的开展有以下几个目的:①为长三角毗邻海域重要功能区底泥提供具有对映体特征性的OCPs时空分布的数据;②研究该海域OCPs的可能来源、传输机制,并预测污染趋势;③对手性OCPs污染底泥生态毒性进行对映体选择性研究,结合实际污染水平,对该海域沉积物中OCPs的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我组按原计划已完成相应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由电子垃圾拆解(台州)带来的可能的对临近海域的多氯联苯(PCBs)污染,同时开展了对拟研究海域底泥PCBs污染状况的调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OCPs和PCBs的污染水平分别为0.17-35.07ng/g、5.08-108.79ng/g,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海域底泥相关化合物浓度相比处于中低水平;OCPs的分布主要受河流输入、洋流及化合物的物化性质的影响,PCBs的分布则与TOC和盐度有关,呈现明显的“边缘过滤层”效应;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林丹和三氯杀螨醇在长三角及邻近地区的使用,而土壤(或河流)残留的OCPs向海洋的迁移致使近十年研究海域底泥OCPs污染程度的上升;PCBs污染以低氯代物(2-5氯)为主,主要污染源可能为工业品Aroclor1242。研究海域PCBs污染在上世纪80年代后持续上升,可能与台州地区的电子垃圾拆解有关,但在局部海域,当地工业污染不容忽视;α-HCH、o,p′-DDD和o,p′-DDT在研究海域底泥中均发生对映体选择性降解,EF值显著偏离0.5;o,p′-DDT污染底泥对日本大螯蜚和杂夹带丝蚓的急性毒性存在对映体选择性,S-(+)-o,p'-DDT毒性大于>R-(-)-o,p'-DDT,以此可初步估计鉴于外消旋水平的毒理学评价将会低估椒江口、象山港底泥的实际生态风险,而高估乐清湾和三门湾的实际生态风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格雷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长三角毗邻海域有机氯农药随食物链(网)的迁移转化及生态风险
浙江千岛湖底泥中有机氯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生态风险
渭河(陕西段)有机氯农药的分布及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有机氯农药在松针/土壤间分布的控制机制和环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