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河流的有机污染日趋严重,有机氯农药造成的污染也较为普遍,而且呈现典型的非点源污染特征。目前在进行非点源污染负荷预测时,由于监测分析等方面原因,常规水质监测一般只考虑TN、TP和COD,不考虑或者简化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严重影响非点源污染预测结果的精度,进一步制约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的实现。本项目以西部中小型多泥沙河流- - 渭河为研究对象,将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和计算相结合,研究有机氯农药在渭河水体、沉积物的污染分布状况,包括残留类型、浓度水平、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关系、沉积物中的浓度水平与沉积物性质的相关性等;然后在解析其非点源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在有限资料条件下对渭河流域有机氯农药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和模拟。本项目的开展,在完善我国西部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的区域性数据和农药类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非点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水环境的全面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针对渭河(陕西段),主要研究了表层沉积物及流域典型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的分布现状、归趋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渭河沉积物和流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通过典型监测和实验分析,渭河沉积物∑OCPs的残留平均浓度为0.24~0.98 ng/g,典型土壤中∑OCPs的残留浓度为0.33~130.34 ng/g;沉积物与土壤中OCPs的主要污染为HCHs和DDTs;HCHs和DDTs的残留水平低于我国其他地区。而且∑OCPs的平均浓度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污染分布呈现出二阶或多阶级的空间分布效应。(2)渭河(陕西段)有机氯农药的来源。沉积物和土壤源解析表明,渭河及其流域土壤中近期可能有林丹、三氯杀螨醇和CHLs输入,其中土壤CHLs输入是其七氯残留的主要来源。(3)有机氯农药污染水平与沉积物和土壤性质胡相关性。沉积物的∑OCPs残留与沉积物的TOC含量、含水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渭河及其支流年平均流量对数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典型土壤中∑OCPs的残留浓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含水率、TOC含量、pH和颗粒粒径分布)的相关性较小,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4)渭河流域OCPs的生态风险。渭河沉积物OCPs对流域生物可能产生较小的负面生态效应,但土壤中残留的狄氏剂会对该区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 本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解析了渭河有机氯农药的非点源污染特性,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类型和沉积物、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并对流域潜在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发表论文16篇(2篇录用),另1篇正在整理中;其中SCI 3篇,EI 3篇(2篇录用为EI);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1名毕业)。本项目对研究渭河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非点源污染及渭河水环境和生态的全面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与项目预期差距:典型断面水体有机氯农药监测过程中,测定结果低于仪器检测限,影响到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格雷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长三角毗邻海域底泥中有机氯农药的时空分布、污染趋势及生态风险
复合污染条件下水环境多相共存体系中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的分布与迁移转化特征研究
有机氯农药在松针/土壤间分布的控制机制和环境意义
西南岩溶地区农业湿地有机氯农药分布及其多水塘-人工湿地净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