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寒武纪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耦合关系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472083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96.00
负责人:齐永安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常玉光,邢智峰,王敏,杨文涛,郑伟,孙凤余,孙长彦,李妲,代明月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构造寒武纪豫西耦合关系后生动物扰动构造
结项摘要

A host of significant palaeoecological changes took place after the"Cambrian Explosion" as metazoans began interacting with microbe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The changes include the increase of metazoan predation, mineralization and the complexity of infauna behavior and ecosystem. As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metazoan disturbed structures, the microbiogenic structures widely occur in world Cambrian strata and become the biggest cyanobacteria calcifed event in Phanerozoic Eon. Ananlysis of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ogenic structures and metazoan disturbed structur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nvironments from Cambrian of western Henan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oevolution of microbes, metazoan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at the special transition period of Cambrian-Early Odovician. It also has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perspective for reveal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 on different ecosystems and different nutritional level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arth on different sca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laeoichnology and geobiology.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后,随着后生动物与微生物及其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多重要的古生态特征也随之改变。这些古生态变化包括后生动物掠食行为的增加、动物矿化作用的扩大,以及底内动物生活习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化。在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微生物成因构造仍在世界各地的寒武纪地层中大量发育,为显生宙最大的一次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分析豫西寒武纪各类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耦合关系,查明寒武纪微生物与后生动物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联,为研究寒武纪至早奥陶世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微生物、后生动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依据, 为揭示不同生态系统、不同营养水平上的生物(微生物与后生动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地球在不同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以及推进古遗迹学和地球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项目摘要

项目通过对豫西寒武纪各类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研究,建立了硅质碎屑岩中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阐明了蓝细菌化石在微生物岩中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钙化作用机理,分析了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底质特征、古生态学意义及沉积物混合和生态系统工程中深层潜穴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大爆发之后的寒武纪为微生物成因构造(元古宙型席底)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显生宙型混合底)耦合发育期。当微生物成因构造广泛发育时,固结的席底会抑制了后生动物的垂向倔穴;当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大量出现时,倔穴生物会对沉积底质进行混合改造,形成混合底。海平面变化和环境条件控制了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耦合发育。上述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寒武纪微生物、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协同演化。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2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3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DOI:10.3799/dqkx.2020.083
发表时间:2020
4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5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3.004
发表时间:2019

齐永安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0572012
批准年份:2005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072003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4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872111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豫西早中三叠世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与遗迹化石的耦合变化

批准号:41772110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郑伟
学科分类:D0206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豫西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

批准号:41102008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邢智峰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豫西滑动构造区“三软”煤层瓦斯地质灾害成因及动力性机制

批准号:41272339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王志荣
学科分类:D0705
资助金额:8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扬子地块北部早前寒武纪铁建造的特征、成因类型和构造背景

批准号:41872077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吴昌志
学科分类:D0205
资助金额:6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