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聚落位置对环境的标识作用为思考点,通过对全新世中期以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聚落环境选择过程的研究,完成环境恢复、农业垦殖适宜地分析以及近2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力度与环境允许值离合关系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递进关系的系列科学研究,并将上述研究整合为一体,对全新世以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互动进程提出创新性认识,同时为决策部门提供环境整治依据。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生态敏感地带,经过长期环境选择历史时期聚落位置包含大量环境信息,通过本项目研究能够肯定人类历史早期聚落所在地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之地,并被历代延续利用,近200年以来伴随人口增殖新增加的聚落,多数开辟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对于环境负面影响较大;明代修建长城,长城以北独持畜牧业,长城以南农牧兼业,从明朝至清朝,这一地区具有从农牧分界线转向农牧交错带的特征,这一转变直接引发后世的环境问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河南贾鲁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环境与聚落形态演化关系研究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未来百年环境予测
全新世中期以来长江下游平原地区泥炭形成时代和环境控制因素
华北南部全新世中期气侯带推移与文化和环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