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代城市儿童体力活动普遍缺乏问题,以北京市代表性居住邻里空间为实证,选取3-12岁儿童采用绘图、照相、仪器测量、问卷结合观察及访谈法对儿童邻里环境感知与户外体力活动水平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不同特征邻里空间对儿童感知与户外体力活动作用方式,推进儿童户外环境感知理论及城市邻里空间理论的发展,并提高城市规划及人文地理学领域邻里空间研究的针对性和定量化水平。课题首先运用环境心理学及人体感知理论解析儿童对邻里环境感知偏好,对比分析儿童、家长及设计师对邻里环境认知的差异;其次,探测不同特征邻里物理环境因子对儿童户外体力活动影响程度,揭示其背后的规划设计脉络和原因;第三,构建邻里空间各构成因子及多因子叠加情景对儿童体力活动水平的作用模型,剖析影响机制,并提炼促进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邻里空间模式;第四,开展理论总结和实践操作建议,提炼促进儿童体力活动的邻里空间理论,提出邻里空间优化与建设的建议和策略。
根据课题设计,在北京胡同、城中村、单位大院、高层居住区、经济适用房、商住混合社区共计35个社区,对3-12岁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水平、活动空间分布及构成要素特征、活动环境偏好等数据进行全面调查。儿童有效样本量847人,其中参与感知地图绘制283人,照相80人,访谈式问卷520人,问卷调查家长226人、老师57人。此外,行为注记调查儿童案例累计8046人次。结合GIS空间分析及SPSS统计分析方法,对邻里空间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活动水平的关系、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子辨识、儿童理想活动环境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并运用James Gibson的环境可供性理论对邻里环境的可供性结构及其对应的环境贡献元素进行剖析。最后,通过访谈30 位开发商及设计师,剖析了我国现行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的决策机制。现已完成全部课题设置任务,在其资助下,发表及已接收论文8篇,包括中文核心期刊4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其它期刊论文1篇,国际会议报告3次。培养15名硕士生,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课题研究主要结论:.1.各类型居住区儿童日均户外体力活动水平普遍低于国际推荐值(至少1小时/天),城中村儿童体力活动严重缺乏,设置有儿童专用活动场地的居住区儿童日均户外体力活动水平接近推荐值。.2.‘玩伴’、‘儿童活动场地’、‘植物’及‘水体’是影响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水平的主要积极环境因子,汽车、缺乏儿童活动设施是主要消极环境因子。各类居住区普遍缺乏适合6-12岁高龄儿童活动的设施及场地,是导致该年龄段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低下的主要环境原因。儿童在水体环境中的体力活动以中高强度为主,儿童偏好小尺度动态水体及地被、灌木、分支点在2m以下的树木。.3. ‘活动场地+活动路径’、‘活动场地+带环形小径的活动场前区’、‘活动场地+小型商业设施’、‘活动场地+水体’等要素组合布局结构支持邻里高水平体力活动。.4. 新建居住区儿童活动看护率很高,9岁是儿童独立在邻里活动的转折期。居住、商业以及办公等功能混合提高了看护家长在邻里偶遇的频率,父母而非祖父母看护的比例大大增加,儿童群体性活动比率显著提高,促进了户外体力活动水平。.5.城中村、胡同社区中,家门口、院子、小巷支持连续但低水平体力活动。.6.我国现行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模糊,具体建设主要由开发商个体进行决策,设计师影响很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城市户外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特性与游戏价值研究
基于学龄儿童户外活动分析的城市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基于儿童地理学的儿童城市游憩空间感知与体验研究
城市居民体力活动的时空间制约对实时累积健康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