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剪切带作为深层次岩石变形的一种主要型式,一直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最初,研究者主要侧重于韧性剪切带岩石的构造特征,剪切指向和有限应变研究。运动学涡度概念的引入,为定量解析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提供了一条简洁有效途径。本项目选取辽西的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为研究对象,前人在该剪切带的组成、结构、剪切指向及构造热年代学方面积累了许多资料,但其应变与运动学涡度分布模式、剪切作用类型及变形过程中的减薄量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详细的构造填图、有限应变测量、变形组构的EBSD研究,精确估算剪切带变形过程中运动学涡度变化与减薄量,进而探讨剪切带的变形机制与变形量。由于该剪切带与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密切相关,是在变质核杂岩剥露过程中出露地表的,因此,精细刻画剪切带形成过程中的剪切作用类型可反演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剥露过程的变形机制,并与区域背景资料结合,进而探讨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与动力学背景。
针对项目研究目标进行了3次的野外地质调查,分别为2012年7-8月、2013年7-8月及2014年7-8月,野外工作共计约90天。实测构造剖面13条,采集并切制定向构造样品224件,同位素年龄样品3件。发表论文5篇,2篇为SCI文章,2篇为中文核心,一篇为中文一般期刊,其中一篇国际期刊论文为录用状态,一篇中文核心为录用状态。基本完成了项目设定的研究目标。.医巫闾山韧性剪切拆离带为一走向NE、倾向NW-NNW低角正断层系,沿阜新-瓦子峪-锦州一线展布。该拆离带上盘由未变质的白垩纪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下盘包括糜棱岩与未糜棱岩化岩石,其中未糜棱岩化岩石包括太古宇条带状片麻岩、元古宇的变沉积岩以及侏罗纪的岩浆侵入体组成。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剪切指向标志统一指示该剪切带为一向SW方向运动。.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带的应变类型为拉长-平面应变;三维应变表明在变形过程中X轴一直伸长、Y轴基本不变、Z一直缩短。应变与运动学涡度填图表明,沿拆离带拆离方向(剪切方向)应变逐渐增大,运动学涡度逐渐减小,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与剪切带垂向共轴伸展、高应变及物质侵入相关,具体在本研究区,这种负相关关系与高应变与医巫闾山岩体垂向侵入有关。基于应变与运动学涡度估算,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带为一拉长-减薄型剪切带。医巫闾山韧性拆离带的三阶段演化模式:第一阶段:以地壳伸展为代表的简单剪切-地壳切向剪切作用阶段;第二阶段:以医巫闾山岩体垂向隆升纯剪切为主阶段;第三阶段:地壳伸展与医巫闾山岩体隆升联合作用-一般剪切作用阶段。以有限应变测量与运动学涡度估算为基础,初步估算了该剪切拆离带的韧性减薄量,沿剪切拆离方向,减薄量从10%增加到40%,且减薄量与应变强度正相关、与运动学涡度负相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苏尼特左旗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机制及时限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与岩浆活动
中条山北缘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
变质核杂岩剪切作用类型、相关矿化与地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