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特异性CD8+T细胞是机体清除病毒、引起肝损伤的主要效应细胞。新型抗炎蛋白TIPE2通过负调控T细胞特异性受体信号转导,保持适应性免疫稳态。申请者前期首次研究发现,TIPE2在慢性活动型乙肝患者PBMCs表达下调,与血清ALT水平负相关,且TIPE2-/-鼠更易于诱导乙肝的形成,提示TIPE2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具有负调控作用。据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假说:TIPE2通过调控HBV特异性CD8+T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增殖及分泌IFN-?等功能,影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程进展及转归。为此,本课题拟利用细胞模型、TIPE2基因敲除鼠、HBV转基因鼠、临床标本,研究TIPE2调控HBV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的核心环节,明确TIPE2调控的胞内信号通路,揭示TIPE2负调控乙型肝炎的分子机制,以期发现在HBV感染时能够有效调控免疫稳态的关键分子,为免疫干预HBV感染、阻断病程的慢性化奠定基础。
HBV特异性CD8+T细胞是机体清除病毒、引起肝损伤的主要效应细胞。TIPE2,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蛋白8-2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duced protein-8-like 2),是新近发现的新型免疫分子,通过负调控T细胞特异性受体信号转导维持免疫稳态。但TIPE2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的相关肝病中的功能未明,为此,本课题以慢乙肝患者的临床标本检测为起点,结合肝炎动物模型、细胞实验,利用real-time PCR、FCM、细胞培养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TIPE2在HBV感染相关肝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发现:① TIPE2在慢性活动型乙肝患者PBMCs表达下调,表现为TIPE2的CD4+T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均无显著性变化,而CD8+T的数量虽无明显改变,但表达TIPE2的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且TIPE2表达强度与血清ALT/AST/HBV DNA成负相关;分离获得患者及正常人的PBMCs加入HBV抗原肽(HBc18-27)进行培养,结果发现HBc18-27刺激后CD8+T细胞的TIPE2表达明显降低,但其活化水平和杀伤功能均显著增强细胞,说明TIPE2主要调控CD8+T细胞功能参与HBV感染;② 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TIPE2基因缺失后(TIPE2-/-鼠)的小鼠更易于诱导乙肝的形成,TIPE2-/-的PBMCs过继转输给HBV转基因鼠亦可以诱导较C57小鼠更强的肝脏炎症反应;③ 肝炎患者标本和动物模型肝炎组织检测均证实HBV感染后可诱导肝细胞的TIPE2表达增强。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TIPE2通过调控HBV特异性CD8+T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增殖及分泌IFN-等功能,影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程进展及转归,为免疫干预HBV感染、阻断病程的慢性化奠定基础。.本课题的创新点及意义在于,①在国际上首次研究新型抗炎蛋白TIPE2与HBV感染的关系,属原创性研究;②获得理论突破:分析研究结果提出新型调节分子TIPE2负调控乙型病毒型肝炎发生的论断;③进一步阐明了HBV感染的免疫机制,为免疫清除感染病毒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炎蛋白TIPE2调控巨噬细胞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
肝内NOD-TLR信号途径及其参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苦参乌梅汤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分子机制与体外细胞学研究
BTLA与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