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夹角主效QTL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基本信息
批准号:91535108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资助金额:80.00
负责人:田丰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田金歌,李丹,王成龙,梁亚盟
关键词:
功能验证精细定位渗入系QTL叶夹角
结项摘要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 for maize yield improvement in current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in which modifying plant architecture is a major approach for breeding cultivars adapted to high-density planting. Leaf angle is a key trait that determines the plant architecture of maize. Therefore, examining the genetic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leaf angle is crucial to improve maize plant architecture for breeding cultivars adapted to high-density planting. Using a large popul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typical maize inbred line, W22 and a typical accession of Zea mays ssp. parviglumis, we performed a high-resolut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mapping for the leaf angle above the primary ear. Based on the previous progress, in this project, we will continue to fine map and clone the two big effect leaf angle QTLs located on chromosome 1 and 2,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study of ge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QTL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ssociation mapping, and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we aim to clone the genes for qLa1 and qLa2 and reveal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develop molecular markers for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株型改良是培育耐密高产玉米品种的主要手段,叶夹角是决定玉米株型紧凑程度的主要直观形态指标,研究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机制对玉米株型改良,培育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组利用一套由玉米自交系W22与大刍草(Zea mays ssp. parviglumis)杂交衍生得到的渗入系群体为材料,对玉米穗上叶夹角进行了高精度的遗传解析。本项目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位于第1和第2染色体上较大效应的叶夹角QTLqLa1和qLa2进行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通过遗传互作分析、遗传转化、关联分析、转录组测序等技术验证qLa1和qLa2候选基因功能及研究其分子调控机理,构建叶夹角分子调控网络,开发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

项目摘要

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株型改良是培育耐密高产玉米品种的主要手段,叶夹角是决定玉米株型紧凑程度的主要直观形态指标,研究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机制对玉米株型改良,培育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组利用一套由玉米自交系W22与大刍草(Zea mays ssp. parviglumis)杂交衍生得到的渗入系群体为材料,对玉米叶夹角进行了遗传基础解析,重点对位于玉米第2 染色体上的一个主效QTL Compact Plant Architecture 1 (CPA1)进行了精细定位,最终将CPA1限定在3kb的物理区间,该区间位于一个AP2 转录因子上游9kb的位置;时空表达分析表明,AP2基因叶环区的差异表达决定了CPA1近等基因系(NIL)间叶夹角的差异;RNAi植株与CRISPR/CAS9敲除植株叶夹角显著减小,而过表达植株叶夹角显著增加,说明AP2基因是调控玉米叶夹角大小的重要基因;遗传与互作实验表明AP2基因位于Lg1 、Lg2基因下游;携带大刍草等位基因的NIL和CRISPR/CAS9敲除株系在密植条件下(>5000株/亩)具有显著增产效应。关于CPA1基因克隆的主要研究结果文章正在撰写中,预计2018年上半年投出发表。受该项目的部分资助,课题组进行了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转录组分析和一个重要花期QTL的克隆,相应文章分别在Molecular Plant和PNAS发表。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转录组分析发现CPA1的候选基因AP2转录因子显著差异表达,为随后CPA1近等基因系的时空表达分析提供了重要线索。玉米花期QTL克隆中所利用的精细定位、关联分析和遗传转化等技术为CPA1的克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2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DOI:
发表时间:
3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4.015
发表时间:2019
4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DOI:10.5846/stxb202009292521
发表时间:2021
5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田丰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1271730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0503054
批准年份:2005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300051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1602290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8800701
批准年份:1988
资助金额: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1170182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5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770068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5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771806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175039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11305249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1271124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472392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玉米叶夹角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挖掘

批准号:31601308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彭勃
学科分类:C1307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克隆与功能验证

批准号:30871536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张祖新
学科分类:C1307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玉米叶夹角主效QTLqLA1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的克隆

批准号:31071430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陈彦惠
学科分类:C1307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3精细定位、克隆及功能验证

批准号:31760390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刘忠祥
学科分类:C1307
资助金额:39.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