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是引起艾滋病患者中常见恶性肿瘤卡波氏肉瘤(KS)的病因,其编码的G-蛋白偶联受体(vGPCR)与其它炎症因子共同作用所介导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卡波氏肉瘤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关vGPCR翻译后调控机制的研究还很少;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KSHV编码的K7可以诱导vGPCR的降解,削弱vGPCR所介导的信号传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K7通过内质网相关的蛋白质降解(ERAD)通道来诱导vGPCR降解的假设机制。本项目围绕该假说拟展开如下研究:A. 研究K7对于vGPCR的表达和致瘤性的影响;B.检测ERAD重要组分Iso T1在K7诱导vGPCR降解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将为研发以vGPCR为目标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并为KSH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编码的G-蛋白偶联受体(vGPCR)与其它炎症因子共同作用所介导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卡波氏肉瘤(KS)发生的主要原因。本项目对K7及vGPCR的相互作用机制、K7的降解机制及vGPCR的致瘤性展开了系统研究。.重要进展和关键数据:.➢.较对照组质膜组分而言,含有K7的质膜组分具有明显增强的去泛素化活性;.➢.K7能够同细胞内去泛素化酶Iso T1相互作用,Iso T1蛋白通过其泛素结合域同K7相互作用;.➢.细胞内过表达K7实验表明K7能够将去泛素化酶Iso T1富集到细胞质膜区域;.➢.在K7过表达的细胞中敲降去泛素化酶isopeptidase T1,能够极大地增强K7的泛素化程度;.➢.vGPCR氨基端(Y26及Y28)具有巯基化作用,巯基化的vGPCR胞外氨基端wt-vGN同hGRO-a共表达明显促进hGRO-a在裸鼠中的致瘤性,而未巯基化vGPCR的胞外氨基端yydd-vGN同hGRO-a共表达则明显降低hGRO-a在裸鼠中的致瘤性;.➢.将vGPCR表达载体显微注射至单细胞期斑马鱼受精卵,胚胎发育及个体染色结果显示vGPCR影响斑马鱼胚胎血管发育,表明了斑马鱼可以用来作为vGPCR致瘤性研究的新型模式生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vGPCR-IL-4Rα双靶向抑制卡波氏肉瘤病毒相关肿瘤的作用研究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研究
卡波氏肉瘤疱疹病毒(KSHV/ HHV8)膜融合机制研究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神经元细胞的特点与致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