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有效可持续地利用植物资源是地区发展的当务之急。黄芪是著名传统中药材,有多种药用功效,云南制药企业也有相关产品生产,但原料均为省外购入。云南黄芪属植物种类繁多,许多植物民间作为草药而被广泛应用,但该地区本属植物至今未有研究,无法有效利用与保护。我们前期研究表明,部分云南黄芪属植物在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上有显著特点与开发潜力,对云南产黄芪属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本项目拟对云南黄芪属植物开展三方面研究:①云南黄芪属植物现代分类研究,对15种以上植物开展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种间DNA条形码、种群AFLP研究;②云南黄芪属植物化学品质研究,对5-10种代表性植物主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等进行分析;③对部分云南稀有黄芪属植物种类进行种质保护及抢救性化学研究。研究结果将为云南黄芪属植物资源品质评估、植物分类提供依据,为云南黄芪属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奠定基础。
云南黄芪属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然而本课题实施之前鲜有研究报道。本项目通过对采自云南的系列代表性黄芪属植物化学成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初步认识了云南黄芪属植物的植物品质、分子生物学分类特征,为后续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本项目共对十种云南黄芪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由上述植物中共计分离鉴定了229个成分,包括萜类、黄酮、木脂素、甾体、脂肪族化合物及其相关苷类、糖衍生物等多种类型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黄芪属植物化学成分复杂,类型多样,除个别种以外,大多数云南黄芪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正品黄芪差异较大,相互替代使用可能性较小。同时,云南黄芪属植物显示出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但需要开展更多的针对性研究才能明确适合各自的药用方向。.长期以来,由于黄芪的种类繁多复杂,形态变异多样,致使该属植物传统分类比较混乱,部分物种的形态描述并不客观和清楚;本项目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黄芪属植物分类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在部分支持传统分类结果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符合传统分类结果的情况,需要认真研究总结。.本项目已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按计划完成上述植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还采集到4种云南黄芪属植物种子送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并对一种黄芪属植物进行了人工种植研究。目前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8篇),并在今后的1-2年中仍会有6-10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同时,已有8位硕士研究生因从事本课题相关研究工作而顺利毕业,2位同学将于明年毕业。因此,已达到结题的各项指标要求。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飞蓬/紫菀两属植物现代分类特征及资源品质的研究
蜡梅属植物资源化学品质研究
风轮菜属植物的资源利用及化学分类的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国千金藤属植物化学分类学及资源品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