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FC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血管疾病,可导致脑出血,引起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目前国际上报道的FCCM主要集中在拉美人群、美国籍墨西哥人以及高加索人和法国人,我国报道极少。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定位了3个FCCM致病基因位点,并分离得到了相关致病基因。寻找汉族人FCCM的致病基因是了解其分子发病机制的关键。最近,我们在山东济南地区发现了一个FCCM大家系,该家系成员四代18人中9人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通过连锁分析,我们排除了国际上已经发现的3个常染色体显性FCCM基因位点。本研究拟通过全基因组扫描来寻找与该家系致病基因连锁的染色体区域,然后通过连锁分析精细定位致病基因候选区域,利用定位候选克隆策略从定位区域内筛选候选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最终分离得到该FCCM大家系的致病基因,为揭示本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familial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FCCM)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异常扩张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临床表现是出血性脑卒中、反复发作的头痛和癫痫。本课题组对一中国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大家系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神经影像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颅脑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发现25位参与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共有患者7例(存在颅内或皮肤海绵状血管畸形),其中两名严重偏瘫患者经手术切除病灶。我们对术中切除的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家系内7名患者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其中4例同时存在皮肤海绵状血管瘤。在该家系中皮肤和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同时发生率为100%。颅脑MRI检查是发现颅内CCM病灶最敏感的检查手段。MRI的T2相显示海绵状血管畸形周围环绕高密度信号,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echo,GRE)可发现更多微小血管瘤,病灶中间为网状结构,出血后含铁血红素沉积导致病灶周围环绕低密度信号。CCM病灶肉眼观呈紫红色多小叶“桑葚”状,血窦样扩张结构窦壁由内皮细胞组成,中间无神经组织分隔。最后,我们还对家系进行了分子遗传学研究。查阅文献,FCCM可能是由于三个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造成,CCM1基因位点在7q21.2,CCM2基因位点在7p15-p13,CCM3基因位点在3q25.2-q27。多位点基因分析表明40%的FCCM与CCM1基因有关,20%与CCM2有关,40%与CCM3有关。以CCM1、CCM2、CCM3为三个候选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和突变检测,结果发现家系中所有患者CCM1基因14外显子均缺失一个碱基T(c.DNA1396delT),而家系中正常个体及100例健康汉族人均不携带这一突变,说明该杂合性突变与该CCM家系患者表型共分离,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CCM1基因14外显子缺失突变(c.DNA1396delT)是首次报道的新突变,致病机制是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导致了仅含有493位氨基酸残基的截断蛋白的产生,影响CCM1蛋白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发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一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大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候选克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4型基因的定位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