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力-化耦合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11372267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80.00
负责人:潘勇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湘潭大学
批准年份:2013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4-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周兆锋,马增胜,刘军,蒋文娟,雷维新,蒋丽梅,朱岭,成娟娟
关键词:
化耦合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结项摘要

Lithium-ion batter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green, high efficiency and non-pollution for next-generation energy, widely used in mobile devices, electric vehicles, and aerospace. As one of the critical configurations of lithium-ion battery, many promising high capacity anode materials (such as silicon and tin) have been developed to replace the carbon and improve the capacity. Although these anodes exhibit an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capacity than the currently used anode, they suffer from the problem of large volumetric expansion (200-400%) upon charge and discharge, which induces tremendous diffusion stress, resulting in huge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bringing about pulverization and exfoliation, thus decaying the electrochemical cycle performance. The challeng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is not only a pure chemical problem, but also a significant mechanical issue. In this project,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electrode induced by diffusion stress of anode materials is explored, with modeling the chemo-mechanical coupling theoretical model further, controlling the diffusion stress, designing the structure and study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This project has been found to show certain applied influence to advanc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hium-ion anode and improve the cycle life of the high capacity anode.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高效、无污染的新一代能源,已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常规碳负极材料由于其容量较低,成为制约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之一,所幸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有潜力替代碳材料的高容量负极材料,如硅基、锡基等负极材料。这些高容量负极材料最大可以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提高10倍,然而充放电过程中会伴随巨大的体积变形,可达200-400%。该体积变形是由化学反应导致的扩散应力引起的,它直接造成了材料粉化、剥落,进而严重影响其电化学循环性能。因此,锂离子电池面临的挑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化学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力学问题! 本项目旨在探索高容量负极材料扩散应力导致的电极失效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力-化耦合理论模型,并进行扩散应力调控、结构优化设计以及电化学性能评价。本申请项目对提高高容量负极材料的充放电寿命、推动锂离子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的实用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项目摘要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高效、无污染的新一代能源,已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高容量负极材料最大可以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提高10 倍,然而充放电过程中会伴随巨大的体积变形,可达200-400%。该体积变形是由化学反应导致的扩散应力引起的,它直接造成了材料粉化、剥落,进而严重影响其电化学循环性能。本项目旨在探索高容量负极材料扩散应力导致的电极失效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力-化耦合理论模型,并进行扩散应力调控、结构优化设计以及电化学性能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为了缓解锡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粉化的问题,我们基于高强度,高导电的碳纳米管,将其与锡金属负极复合制备了Sn-CNTs一体化电极材料。我们采用复合电沉积的方式,制备了Sn-CNTs复合电极,并对制备复合电极的工艺参数以及CNTs直径对电极循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建立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温度场的理论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电极材料表面与外界的热传导系数和表面热辐射率对其温度场的影响,发现随着表面与外界的热传导系数和表面热辐射率的增加,电极材料的温度会降低。.(3).建立电极材料化-力作用下的浓度场和应力场的理论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对空心核-壳和薄膜结构负极材料相变锂化过程中的浓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发现空心核-壳结构负极材料各向异性时环向拉应力大于各向同性的情况,这更容易导致负极材料的开裂和破坏。.(4) 为了提高了活性材料内碳纳米管的含量,达到改善锡基合金循环性能的目的,我们以Cu-CNTs连接层为基础,将Sn-CNTs活性材料与Cu-CNTs连接层结合,设计了Sn-CNTs/Cu-CNTs复合电极。我们采用复合电沉积的方式,以铜箔为基底先电沉积Cu-CNTs复合镀层,然后在电沉积Sn-CNTs复合镀层制备了Sn-CNTs/Cu-CNTs复合电极材料,并对热处理时间对电极循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2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DOI:10.7544/issn1000-1239.2018.20170425
发表时间:2018
3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4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5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3.004
发表时间:2019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高容量硅基纳米电缆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

批准号:21303064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曹菲菲
学科分类:B0205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锂离子电池中新型富锂态高容量弱体积效应负极材料研究

批准号:50502009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文钟晟
学科分类:E0210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泡沫铜的环境疲劳行为、损伤机理及寿命模型

批准号:51471036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陈荐
学科分类:E0103
资助金额:8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高容量多孔合金负极材料结构稳定化设计及其增强储钠性能研究

批准号:51874362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潘安强
学科分类:E0410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