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垩白度基因qCD-6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401364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雷东阳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陈立云,邓化冰,张芬云,王玉博,祝瑜
关键词:
水稻qCD6精细定位克隆垩白度
结项摘要

Chalkines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traits of rice,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value of rice and rice grain quality composition. It is one of the major limiting factor of good quality rice breeding. Chalkiness is a typical quantitative trait, the genetic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complex, its regulation molecular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The Isogenic Introgression Lines (ILs) in the Teqing background with introgressed Lemont segments were analyzed, the QTL (qCD-6) was detected in the end of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6, and the QTL qCD-6 which were detected in the Isogenic Introgression Lines BIL16 with low chalkiness degree. In this study, the cross BIL16 × Teqing was used to build sub-backcross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and fine mapping chalkiness gene qCD-6. The qCD-6 gene will be found and cloned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gene mapping and bioinformatics approach. We also will identify its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molecule regulatory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 chalkiness degree of rice. The results will not only clarify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regulation of chalky rice, but also provide new genes for molecular breeding in rice.

垩白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垩白米严重影响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研究表明,稻米垩白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本项目以低垩白品种Lemont为供体亲本、高垩白品种特青为受体亲本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并在第6染色体长臂末端检测到一个影响稻米垩白度的主效QTL(qCD-6),目前已将该QTL定位于Indel1和RM2744间约625Kb的区间,获得了携带QTL qCD-6的低垩白度代换系BIL16。本研究拟选择携带垩白度QTL qCD-6染色体代换系与特青回交构建次级分离群体,精细定位目标基因;整合染色体代换系、基因定位结果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基因候选;克隆垩白度qCD-6基因,鉴定其生物学功能;利用RT-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特征。研究结果将对阐明稻米垩白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新的基因用于低垩白水稻分子育种,培育优质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摘要

垩白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揭示稻米垩白性状的遗传机理是低垩白优质稻选育的理论基础。本项目基于初步定位水稻垩白基因CD6于第6染色体,获得的携带QTL CD6的低垩白度代换系BIL16,进一步选择携带垩白度QTL CD6染色体代换系与特青回交构建次级分离群体,将稻米垩白度主效精细基因定位于InDel5-RM7412之间,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为46kb,在精细定位区域内有6个ORF,其中LOC_Os06g3990是一个与水稻稻米垩白形成相关的新基因。本研究对目标基因LOC_Os06g3990进行了克隆,构建了该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并通过基因枪法转化水稻品种,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基因植株与对照相比,稻米垩白度明显减少。研究结果对阐明稻米垩白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新的基因用于低垩白水稻分子育种,培育优质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 利用新构建的“Lemont×密阳46”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不同环境条件下获得的稻米垩白性状进行 QTL 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 (Q×E) 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垩白性状尤其是垩白度在不同环境条什下变化较大。共检测到 3个控制垩白度的 QTL,其中在第 7 染色体上检测到同时控制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基因座位,位于标记区间 OSR4-RM336 之间。共检测到 9 对上位性互作位点,表明上位性效应对稻米垩白性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育种上应利用在不同环境稳定检测到的 QTL 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对稻米垩白遗传与粒型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垩白度、粒长、粒宽及粒长宽比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长宽比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粒宽与垩白度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对垩白度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1.9409、2.1738 和 2.7805。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母体效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垩白度主要受到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到细胞质的影响。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都在 80% 以上,其中以粒宽为最高,达 89.90%,垩白度的遗传率相对较低,为 72.94%。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OI:10.13836/j.jjau.2020047
发表时间:2020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4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DOI:10.11999/JEIT210095
发表时间:2021
5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DOI:10.6052/1672⁃6553⁃2017⁃059
发表时间:2018

雷东阳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稻米垩白率基因克隆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探讨

批准号:30671114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何予卿
学科分类:C0602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利用近等基因系剖析稻米高垩白率生理机制

批准号:30500315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吴秀菊
学科分类:C1304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一个新的水稻籽粒垩白度和透明度QTL(qDC10/qET10)的精细定位

批准号:31401359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梅德勇
学科分类:C1307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弱光抑制籽粒淀粉合成提高稻米垩白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批准号:31901442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邓飞
学科分类:C130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