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垩白率,改善外观品质,是当前我国稻米品质育种亟需解决的难题。垩白形成涉及到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与水稻源库质量及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类活性及比例密切相关。利用Asominori/IR24 重组自交系(RILs)和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在8个环境中第8染色体的G1149和R727区间均检测到控制垩白率高稳定表达的主效QTL,由此构建了含618个单株的F2次级分离群体,表型分析证明高垩白率是由一对隐性基因pwgc-8控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近等基因系64(NIL64)。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拟利用NIL64和Asominori,从源库关系及糖代谢角度,解析高垩白率产生的生理机制。同时,进一步扩大F2次级分离群体,综合运用SSR和SNP分子标记,精细定位pgwc-8,确定候选基因,探讨其在垩白形成中的生理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低垩白水稻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近等基因系剖析水稻品种USSR5种子耐低温发芽的生理机制
稻米垩白率基因克隆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探讨
利用近等基因导入系剖析水稻杂种优势位点效应
稻米垩白度基因qCD-6的精细定位与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