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地震地表破裂传播的因素对于理解破裂的发生与终止,从而估计未来潜在地震的位置和大小非常重要。地震相关断层几何、形态和结构等的研究表明,断裂的结构不规则部位不仅可以充当地震破裂传播中的障碍体,而且可为大地震的发生提供场所,因此关于这些破裂边界部位的研究对于相关地区地震灾害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本申请拟以"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起始点和终止端构造的结构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边界附近关键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等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1:5万地质填图,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边界构造的几何形态与结构特征,讨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发育的环境和阻止破裂传播的地质因素,总结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的边界地质条件,进而预测未来地震破裂的位置和长度,为将来地震灾害的评估提供依据。
本项目选择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起始点和终止端构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讨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发育的环境和阻止破裂传播的地质因素,总结地震地表破裂的边界条件,为预测未来地震破裂的位置和长度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起始点和终止端地表破裂确切位置与特征;(2)地震地表破裂北部边界与余震分布的一致性问题;(3)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端部地质构造与构造活动性;(4)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发生与终止的条件;以及(5)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下一次破裂的位置和长度范围等五个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1)确定了地震地表破裂的端部位置,在破裂北东端,青川断裂未发生地震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终止于矿坪子一带;对于破裂西南端,可观察到的地表破裂比前期的工作又往南西方向延长了约25 km;(2)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矿坪子往北,特别是东河口往北东,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在地貌上对应着一条之前没有发现的活动断裂,该余震条带反映了此断裂在深部的破裂;(3)对汶川地震破裂端部构造活动性的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的活动性在南段已经转移到前山断裂上,后山断裂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已不活动,龙门山断裂的中段的活动性以中央断裂的活动为主,位于北东端的青川断裂与之前我们所作出的认识相一致,为一条中更新世活动断裂;(4)综合野外调查和卫星影像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西南端的终止构造为近南北向的邛崃山脉,该山脉也充当了龙门山断裂南段和中北段的分界构造,而破裂东北端的终止构造则为青川断裂、北青川断裂,及二者之间夹持的宽10-20km隆起块体充当了地震破裂的永久性障碍体;(5)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南西端点与芦山地震破裂段之间的空段为断裂上障碍体的宽度,不存在破裂空区段,而汶川地震破裂东北端的青川断裂不具有晚更新世活动性,不具有破裂危险性。研究结果对于龙门山地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镇巴县幅为例
汶川特大地震的地表破裂与变形特征研究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地表破裂(变形)的调查研究
汶川地震破裂区东北终止端强余震破裂方向性及发震机制研究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粘土矿物和流体-岩石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