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春季迁徙的鸻鹬类为研究对象,以崇明东滩和鸭绿江口两处鸻鹬类的重要迁徙停歇地为研究地点,采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脂肪酸分析、血浆代谢物分析等方法,确定鸻鹬类在两处迁徙停歇地的食物来源,了解不同初级生产者对鸻鹬类食物的贡献,阐明鸻鹬类在生态系统食物网营养级的位置;定量分析鸻鹬类在两处迁徙停歇地的食物组成,确定不同食物对鸻鹬类能量积累的重要性,揭示鸻鹬类的食物组成与其觅食方式和觅食器官特征的关系;比较能量积累速度、能量积累总量以及能量积累形式(脂肪/蛋白质)在种类、性别以及地点间的差异,了解能量积累特征与食物利用的关系,探讨鸻鹬类在不同迁徙停歇地的能量积累对繁殖活动的贡献。项目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鸻鹬类在迁徙停歇期的食物利用和能量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迁徙停歇地的丧失与退化是迁徙鸻鹬类面临的主要威胁,了解鸻鹬类的迁徙停歇生态是制定针对性保护对策的关键。本项目以黄海南部的崇明东滩和黄海北部的鸭绿江口和渤海湾等鸻鹬类重要迁徙停歇地为研究地点,采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身体组成分析、血浆代谢物分析、定向笼实验以及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常见鸻鹬类的食物组成、食物来源、能量积累模式及其影响因子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鸻鹬类摄取的食物与觅食地可利用食物的组成比例相关,这表明其采取“机会主义”觅食策略;土著和外来高等植物及微藻均为鸻鹬类所在食物链的重要初级生产者,鸻鹬类在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次级消费者的地位;黄海南部和北部迁徙停歇地对鸻鹬类能量积累具有不同作用:北部区域是春季鸻鹬类重要的能量补给地,而南部区域是体弱个体以及遇到不利天气条件时的临时休息地,这与不同迁徙停歇地的地理位置及所提供的食物有关;鸻鹬类在黄海北部区域的迁徙决定主要受日期的影响,而在南部主要受天气的影响,这与南部和北部迁徙停歇地对鸻鹬类的作用相一致;首次提出了能量积累的“三段式”模式,提出鸟类在迁徙停歇地的生理特征的变化是对经历过的、当前的和未来的环境的综合反应,强调了生活史不同阶段之间的密切联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鸟类的迁徙活动提供了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迁徙停歇地的食物资源变化对鸻鹬类食物利用、能量积累及活动性的影响
鸻鹬类在迁徙停歇地的雄性早现及其生态影响
迁徙雁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中途停歇地的觅食生态学研究
中华秋沙鸭中途停歇地的质量及迁徙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