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属植物自然杂交起源和不同环境选择压力下杂交区物种的基因渗入、适应进化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760046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36.00
负责人:陆嘉惠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石河子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周玲玲,黄刚,徐文斌,宋凤,韩春,辛倩,牛清东
关键词:
基因渗入分子标记杂交起源分子序列甘草属
结项摘要

Natural hybrid phenomena exist in three plant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and Glycyrrhiza glabra L. It causes much difficulty in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or complex species from different hybrid zones. Therefore, we are to investigate natural hybrid origin, introgression and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complex species from hybrid zones formed by desert, natural forest and reclaim land border. Firstly, we are to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on nuclear ribosomal DNA, the rbcL gene, the matK gene, and the trnH–psbA intergenic region on chloroplast DNA (cpDNA) for evidence of hybridization. Then, we ar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the extent, direction and dynamics of introgression among the three species in hybrid zones for exploration the effects of natural hybrid on differentiation and speciation in Glycyrrhiza L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pressures. Furthermore, we are to comparatively analyze pollen flow, genotypes and fitness of seedlings among parental species and the hybrids for discussion on adaptive evolution of hybrid species.

本项目针对甘草属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分布结合区的自然杂交、杂交类群的复杂性和争议种的分类鉴定问题,对3种不同生境(荒漠、自然林、人工开垦地边缘)下形成的自然杂交区,开展杂交类群的杂交起源、杂交区物种构成、基因渗入、适应进化研究。首先通过形态性状、nrDNA的ITS和cpDNA的片段(rbcL、matK、trnH-psbA)测序、变异位点分析,阐明自然杂交区的杂交类型及亲本来源,揭示自然杂交种和困难类群的身份;在此基础上,联合SSR分子标记和DNA序列分析方法,研究3种不同生境下杂交区的构成、基因渐渗方向和程度,揭示不同环境选择压力下,自然杂交对甘草属物种形成和分化的影响;最后,通过种子园试验,比较亲本及其杂交后代的花粉流和幼苗适合度,探讨杂交的适应性进化意义。研究对揭示甘草属物种杂交进化机制以及系统分类、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摘要

本项目针对甘草属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的种间杂交和争议种的分类鉴定问题,开展自然杂交区的杂交物种起源、基因渐渗、适应进化研究,对分类学疑难种进行修正和界定。取得主要结论如下:. ⑴基于形态性状分类和叶绿体DAN+ITS序列对134份样本进行单倍型和杂交起源分析,共检测到16种单倍型(24个亚型),包括亲本种(3)、渐渗亲本种(5)、种间杂交类型(8),渐渗杂交类型(5),隐性杂交种(3);3种药用甘草作为父、母本均参与了自然杂交过程,主要杂交类型为G.uralensis×G.inflata和G.glabra×G.inflata,分别占杂交类群的50%、39.2%。. ⑵11个自然分布区(亲本和杂交区),计542份样本的NewHybrids和Structure分析表明,自然杂交区物种组成包括亲本种、F1、F2、单向或双向回交渐渗种;但不同杂交区(人工开垦地缘、自然林、荒漠)的亲本及杂交类型、杂交渐渗方向和渐渗程度不同,受原生境土壤水、盐因子驱动和环境敞闭度影响。原生境土壤水、盐因子驱动下的杂交区内亲本种类型、杂交渐渗方向、渐渗程度的差异是甘草属杂交物种形态分化和物种多型性出现的主要原因。. ⑶种子园试验和花粉流检测结果显示亲本、杂交类群后代幼苗适合度具有显著差异。亲本种中以胀果甘草(G.inflata)自然授粉后代幼苗适合度最高,其幼苗表型稳定、杂合率低、抗(干旱、盐)性强;不同单倍型的杂交类群自然授粉后代幼苗表型分化程度、杂合率、抗(干旱、盐)性受其亲本类型和杂交渐渗程度的影响,适合度介于亲本之间。. ⑷与叶和果荚相关的12个形态性状是甘草属形态学分类的重要依据;疑难种或渐渗种的分类学处理,建议按照形态学性状所在的亲本物种变异范围,参照亲本物种进行命名,但要附杂交组合或渐渗物种来源,以避免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应用的混乱。. 研究理清了形态分类难以辨别的渐渗种、疑难种的真实身份,弥补了形态分类鉴定的不足。对甘草属的物种形成机制、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OI:10.3969/j.issn.1673-1689.2021.10.004
发表时间:2021
2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DOI:10.3724/ SP.J.1123.2019.04013
发表时间:2019
3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DOI:10.11999/JEIT210095
发表时间:2021
4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0.05.013
发表时间:2020
5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DOI:
发表时间:2016

陆嘉惠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81573928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5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873286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202666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760028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260042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沙棘属植物自然杂交带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动态

批准号:30570110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孙坤
学科分类:C020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眼子菜属植物的自然杂交与进化

批准号:30430050
批准年份:2004
负责人:郭友好
学科分类:C0202
资助金额:13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3

横断山地区红豆杉属植物杂交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

批准号:31370252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高连明
学科分类:C0202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东亚蓍草属植物的杂交物种形成和分化

批准号:30570107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郭延平
学科分类:C020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