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听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和严重精神病性症状,是临床治疗难点。既往研究多侧重从神经认知缺陷角度探讨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本项目假设:幻听可能是患者大脑针对脑内病理改变而出现的重组性功能代偿表现,可能对维持患者的脑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拟从多角度研究幻听对患者大脑功能的影响。募集精神分裂症未服药首发患者和病情稳定的慢性患者,以幻听为线索进行横断面研究。同时,结合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和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患者的多通道静息态自发脑电信号,并应用听觉靶音识别、工作记忆等认知任务诱发被试的系列事件相关电位和事件相关共振指标等。研究有无幻听症状患者之间的脑局部和全体脑功能差异;重点关注患者左侧颞上回的脑功能动态变化与大脑整体功能变化之间的关联;探讨药物/物理治疗幻听的疗效机制。课题有望阐明与精神分裂症幻听关联的脑功能代偿作用机制,为确立它的新干预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言语性幻听(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s, AVH)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和严重精神病性症状,是临床治疗难点。其发生机制,是重要科学问题。.项目组自 2012 年启动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临床招募研究对象,筛查人数超过1000例,专业人员访谈患者人数超过300例,完成项目相关的各类检测500余次,截至2015年12月底,已经收集1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24例健康对照,并对部分入组患者进行了为期2月至1年的纵向随访。.课题组应用神经认知、电生理、神经影像以及物理干预等技术,从多角度对精神分裂症幻听的发生机制、其脑功能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同时记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信号,以Heschl回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与颞顶区听觉P300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它们在患者组有明显缺陷。因此,精神分裂症幻听的产生,可能与Heschl回-楔前叶功能连接异常有关。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基于独立成份分析(ICA),在65例首发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的样本中,深入探讨了与相关幻听的脑网络,发现:精神分裂症幻听组,主要受损的是楔前叶-后扣带回网络(PCU-PCC),而非默认网络(DMN)。课题组推测PCU-PCC网络是这个症状的核心区域。基于脑白质的全脑分析则提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上纵束的FA值明显降低,但是,伴有幻听患者FA左侧上纵束FA值则高于不伴有幻听的患者。课题组还进一步探讨了皮层抑制缺陷(cortical inhibition)、脑电时间维度上的动力学特征指标,与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也获得有价值发现。.课题组进一步应用跨颅直流电刺激tDC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刺激患者的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和颞上回等,发现: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可以明显影响脑网路功能状态。基于课题组的部分数据,课题组自制了幻听干预仪,并初步应用于患者发现有效,目前,正在扩大样本进行相应临床试验论证。.项目实施期间,课题组发表论著22篇,其中SCI论著12篇;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课题组成员在国际学会会议上发言2人次。研究团队的研究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与本项目有关的科研产出,在今后1-2年内会有更好体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幻听神经机制的多模态脑网络研究
药物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网络影响的磁共振研究
基于脑磁图源重构技术研究精神分裂症言语性幻听的动态网络机制
基于高角分辨率弥散成像的精神分裂症幻听的精细脑连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