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病,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等严重表现,致残致死率很高,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十分必要。目前关于WD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TP7B蛋白对肝脏铜代谢的影响上,对脑部铜代谢的研究却长期迟滞不前,主要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动物模型。本项目将以Atp7b-/-小鼠(Lutsenko教授惠赠)为载体,针对WD患者铜大量沉积于纹状体这一现象,在体研究ATP7B蛋白功能降低或丧失时,金属铜选择性沉积的机制;同时立足于前期研究的发现和积累,原代培养Atp7b?/?小鼠各个脑区的神经细胞,转染前期构建的人类野生型ATP7B、R778L和T935M突变体真核表达质粒,研究ATP7B蛋白在神经细胞铜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上述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WD的发病机制,并为与铜代谢异常相关的神经疾病提供潜在的预防和治疗靶点。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是与铜代谢障碍有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精神症状和角膜K-F环。WD致病基因ATP7B基因编码ATP7B蛋白,但其引起铜代谢异常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立足于前期研究基础,以Atp7b基因敲除(Atp7b-/-)小鼠为研究载体,研究Atp7b-/-小鼠在自然发病状态下铜在组织中沉积以及对组织器官损害情况;针对WD病人可出现学习能力下降、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躁狂和抑郁及性格改变等症状,设计了相应行为学实验测试Atp7b-/-小鼠是否具有上述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为后续实验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细胞铜摄入蛋白CTR1及DMT1在W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探寻其参与铜转运过程的具体机制和环节,为后续WD发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构建ATP7B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质粒并转染细胞,探讨分子细胞机制及锌剂早期干预WD 的机理;利用Atp7b-/-小鼠初步研究锌剂干预治疗的机制。研究结果对彻底揭示 WD 的分子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ATP7B基因变异的致病性分析及其导致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ATP7B基因剪接突变调控COMMD1介导的ATP7B泛素化修饰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致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锌剂干预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国人群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病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