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资源纵向流动的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而横向流动则能够实现石油资源及产品向利用收益更高、需求更大的区位移动。因而石油资源流动是一种纵横向耦合的过程,表现为资源的产业利用链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与推进。纵横向耦合的视角将纵向流动投射到相应的地理空间,考察资源纵向流动过程与区域系统的互动作用,并反映横向分流对纵向流动效率的影响。资源流动效应分析是资源流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纵横向耦合视角来看,石油资源流动效应具有环节差异和区域差异。在此视角下,本项目拟以克拉玛依油田石油资源流动为例,分别考察原油炼化环节石油资源流动的区域社会经济效应以及精细化工环节石油资源流动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期建立资源流动的区域效应分析框架与方法体系。通过分环节分析石油资源流动的区域效应分异特征,考察资源横向分流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而分析影响区域效应分异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提高石油资源的跨区域流动配置效率提供启示。
本项目的研究主旨和主要贡献在于给石油资源的纵向流动赋予空间属性,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节点上,既可与横向流动对接,又能向一定的区域范围横向延展,既接受区域要素的影响,又通过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过程对区域发展产生综合影响,并最终表现为石油资源纵向流动效应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这一分异格局又可以引导未来我国石油资源横向流动的方向调整,并界定流动的地域范围。具体研究工作和重要成果包括:(1)梳理出新疆石油资源纵横向耦合流动路径,并探讨新疆石油资源的理论服务范围与流动路径优化。(2)开展石油资源流动的区域社会经济效应差异研究,主要依托区域产业链、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石油资源纵向流动过程及其效应从企业节点延展到具有完整产业结构的省级区域,考察石油资源流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互动作用,并将石油资源流动效应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量中剥离出来;结果表明,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综合经济效应比直接经济利用效应的地域分异水平小,甚至具有一定的“资源地优胜”现象,而区域综合社会效应显著低于区域综合经济效应,且总体上呈现逆梯度分布态势,上述分异现象主要与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我国未来以东部及中部资源地型区域为全国性中心、西部区域为区域性中心的石油资源利用格局,并论述了石油资源横向流动配置的调整建议。(3)开展石油资源流动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依托物质流过程和自然循环过程,考察了石油资源流动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石油资源横向流动的线效应、纵向流动的点效应延展为区域面效应;在区域环境压力分析中,核算出2010年江苏省石油资源流动的综合环境影响值为11.30,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以江苏重点石化节点企业——金陵石化为例,核算其石油资源流动过程,确定主要污染物来源与问题环节,并分析了降低其污染物外排及环境压力的关键环节;在资源环境耐受力分析中,以区域差异性和制约性较大的水资源、水环境为例,通过区域耐受力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指出,从中远期来看,西部区域的石油资源利用规模应加以限制,并论述了石油资源横向流动配置的中远期调整建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联系的资源流动网络结构及配置效应研究——以中国石油资源流动为例
复杂断块油田中的亚分辩断层预测—以黄骅盆地北大港油田为例
内生互动视角下的银企关系研究:以担保圈为例
区域环境合作视角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动态变化研究——以珠江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