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蜜腺的分化和花瓣的演化密切相关,花瓣蜜腺的系统研究对于揭示花瓣的起源有重要的价值。毛茛目 (Ranunculales) 是真双子叶植物最基部的分支之一,其花瓣蜜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目前尚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项目拟以毛茛目23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解剖、发育、生物化学、系统发育、性状重建等研究方法,进行(1)蜜腺在花瓣上的位置、大小、形状及结构等特征研究;(2)花瓣蜜腺形态发育特征研究;(3)超微结构研究(如蜜腺发育过程中,蜜腺薄壁细胞、伴胞、筛管分子、表皮、分泌腺毛等细胞的动态变化,蜜腺维管组织结构与蜜汁浓度关系等);(4)性状祖先状态重建:基于分子系统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运用进化分析软件,分析和探讨花瓣蜜腺在毛茛目不同类群间的演化方式。通过阐明毛茛目花瓣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特征,揭示该目植物花瓣的演化规律,对进一步研究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类群的花瓣演化奠定基础。
对毛茛目23种植物的花瓣蜜腺进行了形态、结构和发育研究,其中1)蜜腺在花瓣上的位置及其形态观察结果显示,花瓣分化为四类:无蜜腺组织,蜜腺组织凸出,蜜腺组织位于穴状结构内,蜜腺组织隐藏于特化的花瓣囊、距或鳞片内;蜜腺结构主要由分泌表皮、泌蜜组织和维管组织组成,部分类群仅具有分泌表皮;2)花瓣上蜜腺结构发生较晚,即花瓣原基增大为卵形或倒卵形,或延迟发育后即将成熟时; 3)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花瓣表皮微形态显示,花瓣不同区域的表皮细胞其大小形态均不相同,花瓣上表皮细胞类型的多少与花瓣的复杂程度相关(3-10种),花瓣上蜜腺的分泌表皮可以分为两大类,细胞壁外凸(乳突状)或细胞壁内陷(浅凹状),与扩大表面积的功能相一致;4)花瓣上蜜腺的超微结构显示泌蜜组织的细胞较小,具有大的细胞核,细胞质浓厚,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以及少量的质体,相邻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发达;分泌表皮的细胞外向壁上有明显的微管道;5)在系统树上,各类群的花瓣蜜腺演化方式不同:i. 基部的罂粟科花瓣大、颜色鲜艳、但无蜜腺组织的分化, ii.木通科花瓣短小、绿色、倒匙形,花瓣上部(除短柄外)的表皮乳突状、分化为具泌蜜功能的分泌表皮,部分花瓣上有气孔;iii.小檗科中,花瓣形态分化多样,花瓣大无分泌功能(如八角莲和基部的南天竹),花瓣短小的红毛七具分泌表皮(其花瓣上部细胞为乳突状),或花瓣鲜艳同时基部分化出一对显著的蜜腺突起(由分泌表皮、泌蜜组织及维管组织组成),或花瓣特化为短的距、分泌组织位于距的基部内侧(由分泌表皮、泌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如淫羊藿);iv.毛茛科的花瓣分化最为多样,花瓣无分泌结构(蜀侧金盏花),花瓣上部分表皮特化形成分泌表皮(如黄连),花瓣基部特化形成一浅穴状结构、蜜腺位于浅穴内(如太白美花草、紫花升麻),花瓣特化形成短的高脚杯状、蜜腺位于杯底内侧(如纵肋人字果),花瓣小基部特化为短距(如天葵)或花瓣大颜色鲜艳特化为长距(秦岭耧斗菜、飞燕草)、蜜腺位于花瓣距基部内侧,花瓣基部蜜腺被一鳞片状结构所覆盖(茴茴蒜)。整理相关实验数据,已发表论文3篇(SCI源期刊),正在整理论文2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毛茛科植物花瓣的发生、发育及演化研究
毛茛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
毛茛目花瓣形态多样性的个体发育成因及起源方式研究
毛茛科植物花瓣形态和结构的适应性进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