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主要研究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效应。课题根据近年来我国进口大宗商品结构和对外依存度变化情况,重点研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因素以及国内物价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并尝试性构建与我国进口结构相适应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ICPI),在此基础上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检验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大宗商品价格(CRB)指数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国内各种物价指数如CPI、食品CPI、非食品CPI和PPI的影响效应,同时比较ICPI和CRB指数对国内价格的传导效应大小,论证是否有必要构建ICPI。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近十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供需矛盾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金融因素、联动因素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所受的影响已扩散到食品、原材料、燃料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时滞有逐渐缩短的趋势。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在国内传导主要有五个渠道,分别是:直接消费渠道、生产渠道、预期渠道、联动渠道和扩散渠道。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缺乏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制造业占经济比重大,原材料成本占生产总成本比重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比较明显。在比较国内外商品价格指数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数据为基础,构建了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指数(ICPI)。以CPI、ICPI、产出缺口和货币供应量构建的计量模型分析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第一,从长期来看,ICPI变动对CPI的影响虽然仍不如产出缺口大,但已非常接近,是CPI变动的重要因素;ICPI变动对CPI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相当。第二,从短期来看,ICPI只有当期值对CPI有显著的影响,滞后期影响并不明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价格起到了一个信号作用,其价格变化改变了进口企业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并体现在企业当期的产品定价之中,从而影响了CPI走势。第三,状态空间模型显示,ICPI对CPI的弹性有总体逐渐变大的趋势,而且呈现出非对称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时,弹性变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时,弹性变小,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时引起CPI变动的幅度要大于大宗商品下降时引起的CPI变动的幅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应当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建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基于循证实践的腰痛康复治疗国际指南解读与启示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海外经历能否加速职业发展:以长江学者为例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影响因素、效应及政策分析
基于TEI@I方法论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预测研究
自回归条件参数模型及其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动态演化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
基于混频数据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建模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