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complex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than 2.0 FAR, high-rise buildings, condense landuse and high-density population. Through exam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surveying the cases, the research will explore the Third Place theory on the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complex, which encompasses three parts: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s of various social activities, the features of public space supporting the activities and the mechanism for producing the social activities in public space. Furthermore, it will seek the planning methods of creating the Third Place, studying the planning guidelines of half-private space, half-public space and public space. Finally, it will set up a system of the space patterns of the Third Place.
本研究的高密度住区主要是指容积率大于2.0、以高层建筑为主体、具有土地集约利用和人口高密度特征的住区。通过文献整理、典型案例考察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将探讨具有社会凝聚力导向的高密度住区第三场所理论,分析高密度住区居民社会性行为事件的内容与特征、支撑居民社会性行为事件的公共空间特质以及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社会性行为事件发生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整合不同类型行为事件和公共空间特质的高密度住区第三场所规划方法,研究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和公共性等不同层次空间的特性和设计导则,建构高密度住区第三场所的空间模式体系。
第三场所是除第一场所“家”和第二场所“工作地点”之外具有社会凝聚力导向的邻里公共空间。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建构了高密度住区第三场所的基本活力模型,可概括为“4+1”模式,即生理、社交、经济、文化四个维度+可达性,用数学公式表达为:V = F(P, S, E, C, A),V表示活力,P指涉及高层高密度住区居民生理适应性的物质空间要素,S为支持社交发生的物质空间要素,E是与经济相关的物质空间要素,C指与文化相关的物质空间要素,A是指可达性。第三场所活力模型中每个自变量分值越高,在这个维度上就越支持场所活力;总分越高,这个场所的活力就越强。.基于居民的行为观察和行为偏好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第三场所活力生成机理的基本分析模型:N = F(SD, P, S,LU) ,N指出行频率,也测量居民活动持续时间;SD即人口属性;P指出行的成本,跟可达性密切相关;S指邻里关系,对居民休闲时段日常出行目的地可能产生影响;LU指建成环境的特征,包括混合尺度、混合功能、环境的美学品质、步行友好性和设施配置等内容。研究发现,依据户外活动的出行频率,居民可分为高频出行和低频出行两类人群,可达性不管是对高频还是低频出行的居民,影响都非常大;到达第三场所路径的舒适性及第三场所的特质均影响居民户外出行的频率;邻里交往与零售商业设施对出行频率的影响曲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第三场所如果能够触发社会交往,这个场所就更有吸引力,而零售商业设施对高频出行居民更加具有吸引力;混合尺度有利于减少高层高密度住区的压抑性。.在活力模型和机理分析模型的理论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高密度住区第三场所规划设计的基本空间模式体系,包括8种空间主模式和12种空间子模式,主模式和子模式之间存在嵌套性的组合关系,每个空间模式由场所特性和规划设计准则两部分组成。最后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本研究将空间模式语言尝试性地运用于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的调整方案之中,提升高密度住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物理环境模拟的中高密度绿色住区规划原理与方法
城市社会分层与住区规划政策研究
紧凑型住区休憩空间价值的量化研究——基于珠三角住区规划控制与设计视角
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保障房住区规划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