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模型集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实施环境。然而,目前对地学模型集成的研究还很薄弱,模型之间紧密耦合且调用方式不一致,严重依赖于人为干预,限制了模型的重用和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模型集成。本研究拟以模型接口作为研究对象,从共享和集成的角度,归纳地学模型调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接口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典型地学模型的描述信息、数据交换和调用过程,提出一种地理空间模型接口。研究如何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现该接口,为通过网络整合分散的数据和模型等资源、实现跨学科模型集成模拟提供依据。最后,基于模型接口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估和与其他模型接口的对比评价,并选择湿地生态系列模型开展典型模型共享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开展跨学科地学模型共享、重用与集成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未来构建分布式地学科研环境开展前瞻性研究。
科学计算模型是重要的科研成果,现代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模型的集成,但其共享和集成的复杂度和难度远高于数据和文献等资源类型。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模型集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本研究以模型接口作为研究对象,从共享和集成的角度,研究了模型建模周期和信息传播过程,从物理层、计算层和语义层等3个层次进行分析,归纳地学模型调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接口体系。通过分析典型地学模型的描述信息、数据交换和调用过程,提出一种地理空间模型接口。探讨了地学模型接口的信息项要点,包括数值、参考系、语义标识方法、扩展方法等。针对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模型计算和共享,研究了地理空间模型共享的服务体系,并开展了对地学模型高性能计算的研究,构建了支持多种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地学模型并行计算框架,包括:对多进程(多核CPU)、OpenGL(GPU)、MPI(高性能计算阵列)和Map/Reduce(云计算)等,并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共享平台”的高性能计算环境进行了实验。课题组构建了地学模型共享平台原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地学模型的共享支持。该平台完全由课题负责人和参与人员自主开发,避免了对任何商业软件的使用。平台在技术上提供了一套便捷的模型标识和共享支持,仅需要对模型代码进行简单的标识,既可以实现对模型的在线共享发布。针对地学模型的特点,该平台采用了一系列的优化技术,提高模型共享的效率。在模型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开展了模型共享应用。在与领域科学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陆地表层系统模型分类体系”,并以遥感和生态领域的典型模型开展了模型共享应用研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共享模型也已经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以及“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实验室”的关注和支持,尝试开展了相关的信息化集成研究,包括与地学e-Science平台的集成、与中科院“生态领域云”的集成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开展跨学科地学模型共享、重用与集成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未来构建分布式地学科研环境开展前瞻性研究。在课题资助下,发表SCI论文3篇,发表中文核心论文5篇,参加了AIM, IGARSS等国际会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听力损伤评价方法及计算模型
自发地理信息空间标报评价模型研究
分布式电源环境下的电价设计及其综合评价方法
虚拟地理环境动态构建的认知语义模型与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