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针对莱姆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贝西亚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新发蜱媒传染病以及斑点热、土拉弗氏菌病等自然疫源地活跃的蜱媒传染病,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手段,围绕蜱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宿主动物和病原体三个环节以及人群感染状况进行系统的疫源地综合调查,研究自然疫源地的性质与特征、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种群及其携带病原体状况和变化趋势。获得蜱媒传染病病原谱及变异规律;确定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及其贮存、传播病原体的流行特征。评估人群进入特定环境后感染蜱媒传染病的风险及其感染的危险因素;预测相关蜱媒传染病传播、流行风险。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将现场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围绕蜱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宿主动物和病原体三个环节以及人群感染状况进行综合性流行病学调查,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5种新蜱媒传染病,并阐明了病原及其自然疫源地特征,包括: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感染病例、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感染病例、“山羊无形体”感染病例、立克次体XY99亚型感染病例、瓦莱相关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者。在欧洲以外最先报道3种蜱媒传染病,发现其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包括:“猎户巴贝西虫”感染者、米库尔新埃立克体感染病例、拉乌尔立克次体感染病例。此外,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进行了深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死亡和传播危险因素;发现潜在蜱媒病原体--五日热巴尔通体的灵长类动物感染和新自然疫源地。由于取得上述新发蜱媒传染病的系列研究成果,被《柳叶刀传染病》特邀撰写综述。. 到目前为止,发表标注该项目资助的SCI论文22篇,影响因子(IF)共计268,IF>15的论著6篇,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篇、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3篇、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篇;IF=5~10的论著8篇,包括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篇、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5篇、Molecular Ecology 1篇、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1篇。发表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2篇研究论文,被当期评述;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论文被N Engl J Med-Watch专题评述;发表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上有关米库尔新埃立克体的论文,被F1000推荐。项目实施以来,在相关领域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3名,硕士6名。受CCTV-10邀请,为《走进科学》栏目录制了一期时长25分钟的科普节目《伤人的草爬子》,(http://tv.cctv.com/v1/index.shtml?videoID=VIDEDx3G9yDrPP414GdbdYYC160711)系统的介绍了蜱咬后的早期识别,处置,入院流程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受到广泛好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镇巴县幅为例
不同司天、在泉时段五省市流行性感冒发病率规律研究
后掠叶片锯齿尾缘宽频噪声实验研究
甜瓜SLAF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果柄长度主效QTL定位
中国主要自然景区蜱媒传染病的昆虫学危险指数与其生态学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云南新发蜱传螺旋体分离鉴定及其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我国新发蜱传立克次体感染状况调查及传播规律研究
林区蜱及蜱传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及其数据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