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转型、社会极化和空间重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空间现象逐渐引起城市地理学及其它学科的关注。低收入者居住困境的空间格局是理解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机制的重要视角。本项目在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等相关研究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采用"五普"数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多源数据、结合统计模型、比较案例研究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居住机会和可达性两方面对低收入者居住困境的空间特征、空间分异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刻画与解释;并引入制度学理论,挖掘、识别中国大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困境的制度性动因,构建基于 "个体-空间-制度"视角的大城市社会空间重构机制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供疏解大城市低收入居住困境的空间解决方案,为完善低收入住房政策、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大城市“新移民”居住空间格局、效应与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视角
"就业-居住"共轭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模式研究——以苏南地区为实证
以“春运”人口流动透视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格局
基于“介入机会”理论的特大城市“居住-就业”出行模型及空间匹配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