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high myopia)是屈光度等于或小于-6.00D的近视眼,常伴有眼轴进行性延长、早发核性白内障、青光眼、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脱离等,会使视功能严重损伤。对于出现眼部结构和功能改变的高度近视眼,临床上并没有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找到明确的高度近视致病基因。我们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在高度近视人群中发现了一个致病基因-ZNF644,该基因在5个位点产生突变:S672G,I587V, R680G和C699Y 以及3'UTR+12 C>G 和 +592 G>A。ZNF644属于包含Krüppel相关盒的C2H2型锌指蛋白家族。在本项目中,我们将(1)采用ChIP CHIP技术检测ZNF644转录调控的靶基因;(2)研究ZNF644非锌指区对转录活性的作用;(3)双向电泳-MALDI-Q-TOF 质谱分析与ZNF644相关的信号通路。
(1)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 PM)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PM发病机理不清,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PM预防和治疗手段,对PM的病因、病理机制的研究显得意义深远。本研究收集了1000例PM患者和1200例对照样本,已完成对COL1A候选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PM的关联分析。研究证实了COL1A1基因内含子区域的rs2075555和rs2269336在中国人群中和PM没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有助于了解PM的发病机制。.(2)眼部缺损是一种由于脉络裂隙的不正常或不完全封闭而导致的眼睛发育缺陷。这种疾病表现为遗传和临床上的异质性。通过定位克隆,我们从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缺损的中国家系,鉴定出ATP结合盒转运子(ABCB6)的一个突变。该突变-L811V被证明存在于此三代谱系的7个患病的成员,而余下的6个正常家族成员则无此突变。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基因突变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紧密连锁,其LOD值为3.2(=0)。扩大对ABCB6外显子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测序对象为包括了眼球缺损(MAC),孤立的缺损和无虹膜在内的116例的散发病例群体。在三例MAC患者中又确定了一个的新突变(A57T),而在200名正常对照组中,均无这两个突变的存在。瞬时转染myc-ABCB6到视网膜上皮细胞(RPE)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BCB6定位于RPE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人相关细胞系和组织的RT-PCR检测显示,ABCB6在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表达。斑马鱼实验表明,abcb6在斑马鱼的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Morpholino敲低ABCB6在斑马鱼模型中产生的眼部特征性的缺损表型,并且该表型与我们临床上检查表型基本一致。而此表型可以通过共注射野生型ABCB6 的mRNA得到挽救,但注射突变的ABCB6 mRNA则不能,这表明在斑马鱼中观察到的表型是由于abcb6功能缺失所导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BCB6基因突变导致眼部缺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肝癌多学科协作组在本科生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作用及问题
VPS13C基因在高度近视发病机制中的功能研究
LRRC46基因在高度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利用转基因小鼠及其形觉剥夺诱导近视模型研究lumican基因突变在高度近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90后大学生高度近视的基因分析和发病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