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城市住房生涯分异——以上海为例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701176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崔璨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王丰龙,邓文静,王梦琪
关键词:
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生命历程社会隔离居住
结项摘要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ing reforms in the 1980s, the housing system in urban China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from welfare-oriented toward market-oriented. Urban residents generally follow a conventional life-course in terms of ascending the housing ladder towards homeownership,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residents’ housing behavior at the micro level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urban space evolution at the macro level. The disparities in housing behavior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will lead to urban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which is also the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order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urban socio-spatial reconstruction at the micro level,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 for formulating equitable housing policy, this project will adopt the life course approach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housing career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Taking Shanghai as a case study,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retrospective questionnaire, this project will illustrate the residential mobility pattern and housing trajectories (the changes of housing location, tenure, quality, etc. over time) of the locals, permanent migrants with local hukou, and migrants without local hukou. By using event history analysis, the project will investigate how the resources and restrictions at the individual or household level interact with the housing market and complex 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 at the macro level, and thereby affects residents’ housing behavior and shapes a particular housing trajectory.

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住房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由单位分房为主导的福利性住房制度向住房市场化制度的重大转变,城市居民的住房生涯也呈现出与西方国家相似的、以获得住房产权为目标的渐进式居住轨迹。微观层面居民的居住行为是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不同群体居住行为的差异是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阶层分化的表征。为加深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重构微观机制的理解,并为制定较为公平的住房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项目将采用生命历程理论框架从微观层面系统地研究不同群体的住房生涯及其差异。以上海为案例,通过收集回溯性调查问卷,描绘展示本地人、新市民和外地人三类人群的居住迁移模式和居住轨迹(住房区位、产权、品质等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差异,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剖析个人或家庭层级上的资源和限制如何与宏观层面的住房市场及制度性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居民的迁居行为,从而塑造了特定的居住轨迹。

项目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住房市场化转型使中国拥有了一个相对独特的住房制度环境,对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居住状况和民生福祉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政府明确强调需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而这需要对城市居民微观居住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本项目聚焦以住房生涯概念为核心的相关居住行为,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刻画了居住行为研究热点的演化,从居住迁移、住房产权获得、住房生涯三方面对西方相关研究进展和前沿进行评述,并进一步梳理了居住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深化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解。按照项目计划,于2018-2019年在上海开展了“上海市居民住房和生活空间调查”,该调查采取多阶段的概率比例抽样法,回收问卷112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52份。基于问卷数据,首先揭示了不同群体在第一次住房产权获得的差异,在资产积累、独生子女政策、婚房成为社会规训等影响下,第一次住房获得的时间在不断提前,原生家庭的影响愈加深刻,通过住房的代际传递可能正在加速社会阶层固化。其次,本项目在我国城镇住房自有率已高达92%的背景下,更加关注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个体之间住房产权区位的分化;受住房市场化改革、户籍制度、学区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早期世代、本地城镇户口、有子女、原生家庭具有优势的群体在住房产权获得上存在明显区位优势。再次,利用数据可回溯性的优势,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对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前后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发现居住迁移主要以跨环线向外迁移为主,不同世代、不同户口、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在居住区位的变化上存在较大差异。项目既对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也开展了扎实的实证分析,对于推动中国居住行为研究理论构建、理解住房不平等和社会分化、探索城市社会空间构建微观机制,以及制定较为公平的住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DOI:10.18402/resci.2020.12.01
发表时间:2020
3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4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DOI:10.11821/dlyj201810008
发表时间:2018
5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4.003
发表时间:2021

崔璨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中国“全球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以上海为例

批准号:41501170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肖扬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中国城市新移民社会空间研究:分异、融合与管控—以广州、上海、北京为例

批准号:40971095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李志刚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行业尺度下城市产业用地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以广州为例

批准号:41401168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叶昌东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生命历程视角下城市居民出行行为模式迁移机理研究

批准号:51608171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张小丽
学科分类:E0804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