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国东北(吉、黑两省)东部、俄罗斯南滨海和西南日本组成的东亚"中日俄三角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十分发育, 主要以吉林汪清天桥岭、俄罗斯南滨海蒙古盖及日本成羽等三个植物群为代表, 共同展示了我国"南方型" (网叶蕨- - 格子蕨) 植物群特色。这三大植物群惊人的相似性暗示了上述中、俄、日三个植物群的产地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晚三叠世时期可能彼此毗邻并地处于同一地体。日、俄两地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及海相化石为上述植物群的时代提供了佐证。深入开展"中日俄三角区"目前已发现的共6个主要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地层的精确对比不仅将进一步查明"中日俄三角区" 晚三叠世植物群的组成及演替序列、提高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北)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地层的研究水平,而且将有助于深入研究"中日俄三角区"晚三叠世时期板块(地体)构造运动及其古地理特征。近年来申请者在日、俄两地采获了一批新的化石及目前正开展的国际合作为本项目完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亚“中日俄三角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古地理》(41072011)项目通过对俄罗斯南滨海阿姆巴(Amba)、苏昌(Partizansk) 及花园城(Sadgorod)、西南日本成羽(Nariwa)及美祢(Mine)、我国吉林天桥岭及黑龙江东宁老黑山等3国7个地区开展了晚三叠世植物群与地层等野外工作以及大量室内研究工作,取得一批研究成果,项目的开展对新一轮深入研究东亚“中日俄三角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其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1. 在西南日本成羽初步查明日本晚三叠世成羽群上部的日名畑组和日名组在地层层序上位于海相地头组之上,在地头组发现大量海相瓣腮类Monotis ochotica等晚三叠世诺尼晚期化石,说明产成羽植物群的日名畑组和日名组可能属于晚三叠世瑞替期;这一发现将改变多年来将成羽植物群的时代置于诺尼期的认识,提高了日本成羽植物群的时代研究精度,而且为研究区晚三叠世植物群的对比提供了新资料。与此同时,在成羽地区的日名畑组新采得一批植物化石,进一步丰富了成羽植物群的研究内容。此外,在成羽地区日名组下部首次发现凝灰岩,为“中日俄三角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及火山活动的对比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资料。.2、在俄罗斯南滨海阿姆巴组等新采集一批植物化石,确认了阿姆巴组在地层层序上位于含海相瓣腮类Monotis ochotica的地层之下,时代应为诺尼中期,为阿姆巴组植物群与中国吉林天桥岭的马鹿沟组植物群的对比及确切时代认定提供了新资料。与此同时,在阿姆巴剖面的别斯强卡组(诺尼早期)发现凝灰岩,证明届时曾有火山活动,这一新发现为“中日俄三角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及火山活动的对比及古地理研究也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3、在我国吉林天桥岭及黑龙江老黑山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地层野外工作中,新采集一批植物化石,并采集了古地磁样品及火山岩同位素测年样品,为提高“中日俄三角区” 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地层对比精度、深入开展研究区古地理研究等补充了新的资料。.4、项目组成员发表相关论文1篇;初步完成了“中日俄三角区”晚三叠世生物地层对比表1份(待发表);项目在俄、日、中三地区野外工作共采集共采集样品400余件,包括古植物化石近300件,古地磁样品105件,同位素测年岩石样品15件,有关研究与测试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古戏台传音的秘密
我国北方晚二叠世长兴期植物群及植物地理区系研究
鄂湘皖晚泥盆世古植物、古环境和古地理研究
华南早泥盆世植物古地理及滇西昌宁早泥盆世植物群
志留纪晚期—早泥盆世植物古地理:华南与加拿大极区植物群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