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条件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也是各种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极易累积的场所。在众多有机污染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危害一直备受关注,而微生物降解被证明是自然环境中去除PAHs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是相对于严格好氧及严格厌氧降解的研究来讲,低氧条件下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效果、降解产物及途径的研究尚处空白。另外,氧分子在低氧降解中的作用也鲜有研究。本项目拟采集2种典型的低氧环境(湿地2-5cm土壤区、浅层水体底泥表层)样品,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筛选出低氧条件下的高效PAHs降解菌,研究其在不同低氧浓度下对PAHs的降解效果、产物及途径,从而揭示低氧环境下PAHs的迁移、转化规律,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通过研究不同低氧浓度下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效果、产物及其他电子受体消耗的影响,推断氧分子在低氧环境下的作用。以上结果可为低氧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机理、毒理评价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低氧条件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但是低氧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却鲜为人知。多环芳烃(PAHs)易于沉降在低氧环境中,其的危害一直备受关注,但是相对于严格好氧及严格厌氧降解的研究来讲,对低氧条件下微生物的降解效果的报道寥寥无几,对其降解产物及途径的研究尚处空白。本项目采集典型的低氧环境(太湖竺山湾表层底泥)样品,以多环芳烃中的菲(Phe)及芘(Pyr)为降解目标物,筛选出6株低氧菲降解菌和5株低氧芘降解菌,对这些菌株进行了16S rDNA鉴定。研究了这些菌株在低氧条件下对PAHs 降解效果的影响,计算生物降解率拟合曲线,比较其降解速率的差异。选取了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运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技术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初步探讨了两种菌在低氧条件下对菲、芘的代谢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低氧区PAHs采样分析:对太湖竺山湾低氧底泥区布设10个点位,对泥样中PAHs进行了分析;16种优先控制PAHs全部检出,总含量范围为61.2-2032.3 ng/g,平均含量为1131.5 ng/g。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内PAHs浓度远低于风险评价高值,但Flu、IP及BghiP部分点位的含量接近或已超过ERL值,生态风险不容忽视。(2)PAH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从太湖竺山湾低氧环境底泥中成功筛选出6株菲降解菌和5株芘降解菌,采用提取细菌基因组、PCR扩增、16S rDNA测序,对高效降解菌进行了菌种鉴定,它们属于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 sp.)。这些菌都是首次发现在低氧环境下具有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能力。(3)PAH低氧降解途径首次初步探索:分别选取了一株菲和芘的高效降解菌,研究了在低氧条件下的降解途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检测结果表明,菲在8%的低氧环境下,Phe-2(Klebsiella sp.)菌种是同时存在厌氧加羧基和加好氧加单羟基的过程。芘在8%的低氧环境下,Pyr-1(Bacillus sp.)菌种是双加氧酶的作用下先加了2个羟基,再逐步开环降解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融合菌株对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途径及机理研究
藻菌体系联合降解多环芳烃的代谢机制及对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的响应机制研究
超声-芬顿联合降解印染污泥中多环芳烃的产物特性及其降解机理研究
产甲烷条件下多环芳烃厌氧降解过程与微生物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