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80年代后再度开展全国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但至今尚未有《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专著问世。申请人及其学术团队自1980年开始本课题研究工作,20多年来已积累丰富的研究经验、基础资料与学术成果,建设了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依托丰厚的前期研究成果及因此形成的正确学术思路和学术观点,在圆满完成相关面上项目的基础上,突出创新,突出重点,注重学术观念创新与研究方法创新,提炼有充足把握完成的创新性研究目标,充实完善申请人及其研究团队既有研究成果并寻求理论层面的提升,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综合课题研究。应用前期研究工作中已获成功实践的数字化创新研究方法,借鉴人文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学科交叉,学科互补,更新学术观念,从全新视角开展史学理论研究,在设定的有限研究目标范畴内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促成"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课题的突破性进展,高标准完成《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专著。
引入跨学科的人文学科现代化理论研究成果,学科交叉,学科互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完成了基于城市与建筑现代化进程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断限与分期研究,构成学术专著《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理论框架。按计划完成了基础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与现场考察、测绘;完成了中国现代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提出了划分“中国近代主流城市”与“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创新学术观点,并按此学术观点完成了1840年以后因设立租界而率先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商埠城市、19世纪末产生的租借地城市与铁路附属地城市,以及在近代主流城市影响下开始城市与建筑现代化进程的传统城市的分类研究。完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建筑的现代化进程研究,研究成果包括: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西方复古主义折中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与变异;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队伍的产生及其对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发展兴盛期的后期总体趋势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渡。.完成了4项充实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领域薄弱环节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城市层面建筑制度的现代化进程研究、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以及抗战时期重庆与长春城市发展研究。出版了学术专著《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完成了创新的“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研究。通过对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建筑测绘实践研究,解决了手工操作的传统建筑测绘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替代手工测量和绘图工具的数字化测量和绘图工具,自主研发了2种数字化建筑测绘工具;提出了在不搭建脚手架的前提下测绘高大建筑的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提出了精确测绘复杂而有规律的曲面几何形体建筑部位或构件的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完成了该方法的模拟测绘实验,验证了其测绘成果的准确性。提出了适应建筑专业人员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使用适宜技术的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出版了学术专著《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申请并批准了2项有关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使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完成了一批典范性近代建筑的数字化建筑测绘。在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阶段,应文物部门邀请使用该方法完成了重要历史建筑北鱼山灯塔的数字化建筑测绘。.完成学术专著《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因若干理论性很强的结论需慎重推敲,学术专著《中国近代建筑史》发表时间滞后,定于2014年上半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中外学术论文与期刊的宏观差距分析及改进建议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史研究
殖民主义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范式
青少年创新观念生成影响因素研究:心理机制与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