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石窟与5-9世纪佛寺空间模式及其生成逻辑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608354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16.00
负责人:赵娜冬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天津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李昕泽,张蕾,杨菁,段智君,魏昱,王南珏
关键词:
空间模式佛教寺院生成逻辑佛教石窟5至9世纪
结项摘要

The period of the 5th to 9th century is the critical phrase of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Chinese grottoes along the Silk Road had just been cut successively at that time. But corresponding relics of Chinese Buddhist monasteries are rare and mostly incomplete. Based on such common notion that grotto is one kind of monasteries, there is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grottoes and monasteries in the respect of spatial structure. So it is necessary and certain to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architecture by means of discussion on related remains of Buddhist grottoes. On the other hand, Buddhist faith, reflected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ior decoration of caves, is also more explicit clu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Buddhist monasteries.Chinese Buddhist grottoes along the Silk Road, Buddhist classic works and relics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are to build up the whole logical chain from Buddhist relief to material space. According to that study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analyze 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regulation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reflected by Buddhist grottoes.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on corresponding logic of special formation at the background of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and speculates special models of the monasteries.

公元5至9世纪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阶段。我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石窟遗迹大多开凿于这一时期。然而,现存的佛寺遗迹则较为少见,且布局规模大多不完整。基于“石窟即寺院”的一般认知,寺院与石窟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这就使得通过佛教石窟遗迹来讨论佛寺空间关系成为中国佛教建筑史研究的必然与必需。同时,石窟营建及其内部装饰所体现的佛教信仰也为探究佛寺空间模式的演变机制提供了更明确的线索。本课题以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石窟遗迹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佛教经典文本与佛寺遗迹,采取“建筑-图像”分析、“遗文-实物”对照、“域内-域外”互证等多角度的二重证据研究方法,从而使得研究样本的组成能够在阐释逻辑上密切串联起宗教信仰与物质空间转译的各关键环节。由此展开具体研究,分析佛教石窟遗迹所反映出的佛寺空间模式及其演变规律,进而探讨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背景下空佛寺间模式的生成逻辑,并对典型的佛寺空间进行推测复原。

项目摘要

本课题以佛寺空间布局为研究主题,以“丝绸之路”沿线上的我国佛教石窟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布在与陆地丝绸之路北线密切相关的新疆、甘肃与宁夏等地区。依托丝绸之路商贾往来而绵延不绝的文化交流,佛教在上述地区的发展均表现出异域宗教传播的典型特点——多元文化的妥协与重组、佛教信仰主题的地域性、佛寺空间组成的中国化。尤其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公元5至9世纪,正值上述地区佛教石窟的建造高峰,以佛教传播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佛教石窟的营建加以物化,其中以石窟形制、经变壁画、绘塑组合为主要内容的石窟遗存更使我们有可能一窥佛教中国化的演进规律,进而为研究当时汉地佛教寺院的具体空间组成与布局特点提供重要的实物线索。本课题在对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遗存进行了整体性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信息进行类型化统计与分析,结合佛教传播的阶段性特征,按照遗存特征相似的原则由西至东划分成分别以龟兹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三个研究对象组群,进而从石窟经变的图像学研究、单个石窟内容整合研究、石窟群组合研究与基于佛教信仰源流的佛寺布局推测四方面对佛教石窟所见佛寺空间模式及其生成逻辑展开研究。专著《敦煌莫高窟与6至11世纪佛寺空间布局研究》,本人为第一作者,以本课题重点研究对象敦煌莫高窟为例对课题整体研究框架与方法进行全面性研究的成果。《敦煌莫高窟所见石窟与佛寺同构关系探讨》是对课题的理论支撑进行的实物与文献互证的研究;《敦煌莫高窟盛唐石窟所反映的佛寺核心院落主题》则是针对研究方法适应性的实证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基本梳理出我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公元5至9世纪佛教石窟遗存的时空分布特点,探讨了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佛教石窟的总体布局、洞窟形制与绘塑组合所反映出的佛寺空间布局模式的演变与生成逻辑的发展,并尝试给出相应的史学解释。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DOI:10.1016/j.scib.2017.12.016
发表时间:2018
3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4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5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赵娜冬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壁画的制作工艺与保护研究-以克孜尔石窟为例

批准号:51908464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刘柳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佛教宇宙世界”空间体系解析与汉传佛寺空间布局研究

批准号:51778205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赵晓峰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6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5-15世纪古代汉地佛教寺院内的殿阁配置、空间格局与发展演变

批准号:51078220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王贵祥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3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丝绸之路沿线河西段绿洲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批准号:41471163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颉耀文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9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