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海洋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这一科学前沿, 针对当前赤潮问题的新特点、新态势,采取"以菌治藻"的新思路,整合现代微生物学、海洋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等多学科优势与相关新技术,选择近几年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的几种赤潮原因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本课题组分离获得的高效抑藻活性肽产生菌为实验材料,研究其作用特点与条件,并进行生态模拟实验,着重研究抑藻菌及其活性肽对赤潮藻生长影响的分子机制与生态过程,探讨利用抑藻菌及其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赤潮防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旨在发掘出一批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赤潮生防菌质资源与活性肽资源并提供赤潮灾害防除的科学依据与生物修复技术;补充、完善并拓展菌-藻关系研究的理论;对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维护和人类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组依照各年度计划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实施各项工作。首先开发了赤潮藻种的除菌新技术,获得了几株无菌化的赤潮藻株;发现并描述了3株抑藻功能微生物新属、新种;对抑藻菌DHQ25进行了抑藻物质的分离纯化,并最终鉴定抑藻物质为一种活性肽;阐述了菌株DHQ25及其活性物质的抑藻作用机理,为菌株DHQ25在赤潮生防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微生物与有害赤潮藻互作关系的理论,为源于微生物的抑藻活性物质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共发表于核心以上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收录14篇,主要发表在《微生物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生态学报》、《地球科学前沿》、《地球科学进展》 和《PLoS ONE》、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Harmful Algae》,《Current Micro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Biological Control》,《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论文被国际多家学术期刊引用,广受好评;尚有待发表SCI论文2篇(BMC-Biology,PLOS ONE,修改中);完成《赤潮控制微生物学》专著一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18人次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并成功承办了第十四届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年会;有效地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大提升了中国赤潮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本项目研究,还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3名(已毕业1名),硕士生3名(已毕业2名);建成了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的优秀研究团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一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抑藻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
一株海洋细菌抑藻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海洋微藻抑菌化合物的快速分离方法及抑菌活性研究
一株糖霉菌属放线菌抑菌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