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制出一整套臭氧发生、配气、和浓度检测装置,分别研究了253.7nm紫外光下溴、溴代甲烷等对臭氧光解损耗的影响以及外加O2、N2的影响。表明纯臭氧光解量子产额为4.75,Br原子能显著催化臭氧的损耗;一/二溴代甲烷+O2/O3体系光解产物都是CO2、CO、Br2\H2O,但机理各有不同;并比较了各体系的光解离速率。同时研究了哈龙、氟里昂等与O3体系的紫外光解机理,产物均含有 CF2O及卤素单质,并得出O(1D)与CF2Cl Br、CF3Br的基元反应速率分别为0.90×10(-10)和0.98×10(-10)cm(3)mole(-1)s(-1)。进一步,模拟南极低温条件,考察了Fe2(SO4)3、MnO2固体颗粒表面的248nm紫外光下臭氧的消融。表明二者均可加速凝聚在其表面的臭氧解离且后者催化作用更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基于LBS的移动定向优惠券策略
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页岩力学性质和渗流规律
含瓦斯煤渗透率各向异性研究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裂隙岩石渗流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及其在地热发电中的应用
不对称催化定向开环反应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爆破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渗流耦合机理及其在海底隧道中的应用
伏隔核微电极记录及其在立体定向手术中定位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