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抗真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人和动物因真菌引起的感染。这类药物排放率高、稳定、很多具有中等至较强的亲脂性,进入环境后,可能在沉积物、土壤、甚至生物体中富积。环境中的唑类抗真菌药物残留不仅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抗药性,还可能干扰某些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威胁生态和环境健康。本项目拟系统研究珠江三角洲水环境,特别是珠江水系和珠江河口中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污染特征和空间分布;利用LC-MS/MS和LC-Tof-MS技术分析水环境中典型唑类药物的旋光异构体组成和分馏特征,结合手性和分子指纹,追溯珠江水系中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污染源、研究唑类抗真菌药物在珠江三角洲水环境特有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下的迁移规律、消减、转化等环境行为和归宿。药物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污染是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而关于唑类抗真菌药物污染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本项目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透彻地阐释PPCPs污染及其迁移和环境行为。
唑类抗真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人类与动植物因真菌引起的感染。环境中唑类抗真菌药物因其可能的内分泌干扰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本项目建立了复杂环境介质中微量唑类抗真菌药物及其旋光异构体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这些唑类抗真菌药物在珠江三角洲水环境中的分布与环境行为。市政污水中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浓度为1-1834 ng/L。经过处理后,80%以上的氟康唑仍保留在污水中,72±14%酮康唑被生物降解,而克霉唑、咪康唑和益康唑则主要富集于污泥中。珠江流域河水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或高达109.6 ng/L和76.9 ng/g。珠江主干道,尤其是城市河段中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浓度最高。冬季浓度最高,降雨的稀释作用是影响河流中唑类抗真菌药物季节分布的主导因素。河床沉积物可能成为环境中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二次污染源。污水中手性咪康唑、酮康唑以及益康唑多呈消旋光结构及微非消旋光结构。污水处理过程中EF呈轻微至中度变化。外消旋化对污水中唑类药物的手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手性唑类药物在污水的溶解相和颗粒相中经历了不同的环境命运。益康唑、酮康唑和咪康唑在珠江流域大多为消旋光结构,而戊唑醇则多为非消旋光结构。唑类抗真菌药物在环境中的手性组成和分馏及其控制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致病性曲霉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黑素介导的monophora着色霉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珠江三角洲水环境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行为和效应
珠江三角洲城市水环境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污染特征、迁移转化及人体暴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