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各种类型开发区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建设。但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产业集聚效用不明显、产业空间准入机制不明确等。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转型时期,如何使土地在集约利用的同时,产业在空间上得到优化配置,新入园企业满足基本的准入条件,从而促进土地集约化和产业高效化,是经济发达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目选择苏锡常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以微观企业调查为重点,采用单元网格,通过主成分分析、多目标分析等方法和AMENUL技术,对代表性不同类型经济开发区进行典型解剖,综合分析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资源、环境和效益因素,找出关键影响和制约因子;通过多目标分析测算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度;探讨不同土地集约类型区土地集约度与产业准入的关系;研究产业发展的空间准入、效益准入、开发强度准入和环境准入标准和门槛,提出经济开发区产业整合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推进工业化,集中力量建设经济开发区,导致建设用地无序扩展,这些开发区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2006年,江苏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达到125家,还有大量市县级开发区,全国大约1/3的开发区是占而不用,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开发区的无序发展导致许多问题。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闲置现象非常严重、经济发展重心与土地集约利用重心发生偏离。研究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可以为产业准入门槛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无锡市区5个省级开发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评价发现,蠡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约利用水平最高,惠山经济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通过对147家样本企业11个不同工业门类的抽样调查,结合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和投入产出等指标评价结果显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综合集约度在0.8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综合集约度在0.75以上;橡胶制品业的综合集约度在0.7以上;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需要注重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制订产业准入门槛。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城镇密集地区村镇聚居空间耦合机理和协同规划研究- -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基于知识表示与推理的城乡用地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苏、锡、常地区城乡空间环境发展规划研究
耦合地理要素时空变化的地理过程动态建模研究——以苏锡常地区孔隙含水层系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