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属Bupleurum L.是伞形科的重要类群,我国有42种(17变种),西南横断山区是柴胡属在世界上的两个分布中心之一,同时也是该属的多样化中心,且我国分布着柴胡属7个染色体基数中的6个类型分类群。本项目在已有的形态学、比较解剖学、花粉形态学、细胞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基础上,将细胞学中的染色体计数研究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相结合;选择核糖体rDNA ITS区和叶绿体上进化速率较快的4个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开展中国柴胡属的系统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综合分子系统学、细胞分类学(尤其染色体计数资料)和地史资料,进行联合分支分析,构建柴胡属的系统发育树,探讨柴胡属的属下分类系统、属下各分类群间的亲缘关系、种的界限,并探讨柴胡属的进化机制、地理分布格局成因及扩散等。本项目为进一步完善伞形科植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也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本项目执行期间,共对分布于我国的柴胡属植物进行了17次野外考察,收集到中国柴胡属植物44个种,279个居群的标本和实验材料。本课题组共对中国柴胡属植物37种95个居群的细胞分类学和细胞地理学进行了研究,综合本课题组之前所做的标本及野外观察、果实形态和微形态、叶表皮形态及微形态、以及本项目所进行的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等研究结果,对中国柴胡属的属下分类系统及分类问题进行修订。选择叶绿体trnL-trnF, rps16, rpl32-trnL,trnH-psbA和matK,以及核糖体rDNA ITS区的DNA序列为分子标记,开展了国产柴胡属的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研究,构建了柴胡属的系统发育树。综合分子系统学和细胞学研究所得数据,探讨了柴胡属的系统位置、属下各分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属下系统分类等问题。本课题组还利用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柴胡属内几个特殊分布物种,如大叶柴胡、黑柴胡等的进化机制、扩散及迁移路线等。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SCI期刊上。本课题组还对该属相关类群如独活属、当归属、茴芹属等进行了微形态、解剖学、细胞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部分结果已经发表在SCI期刊上。注明以本项目资助发表的论文38篇,其中SCI论文15篇,国内核心期刊23篇。培养毕业博士9人,培养毕业硕士11人。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原申请书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柴胡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中国灵芝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蘑菇属(Agaricus)真菌系统学研究
中国委陵菜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