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成人失明的首要原因。如能对DR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则可能避免DR致盲。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P)是目前可以推断早期DR视功能的唯一客观指标。然而由于常规OP记录方法有缺陷,严重影响了OP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解决了上述缺陷并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充分验证。 将利用我们独特的分析手段来验证纯净OP在DR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从大鼠DR模型和II型糖尿病患者ERG中分离OP,分析视锥和视杆细胞诱导OP的特征。 研究目标为:1. 探讨DR大鼠视锥和视杆细胞引发OP的变化;2. 确定人视锥和视杆细胞引发OP的特性;3. 确定II型DR早期OP的变化规律; 4. 确定影响DR患者OP变化的因素。 意义:首次对视锥细胞诱发的OP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记录分析OP提供依据。确定纯净的OP在早期DR中是否下降,不仅能验证OP作为早期DR诊断指标的价值,也有助于了解DR的机理和OP的起源。
视网膜电图(ERG)是唯一可以客观评价视网膜功能的无创性视功能检查方法。 ERG具有多信息性和敏感的特点。在糖尿病等疾病时,在视网膜出现明显血管病变前视网膜神经元就会出现病变,而对这些疾病进行ERG检查可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本课题通过对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的ERG震荡电位(OP)进行分析,确定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我们确定了分别由视杆和视锥细胞引发OP的特征,其中对视锥细胞引发OP的研究属首次,为正确分析视锥系统OP提供了依据。我们发现在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ERG主要成分潜伏期的变化最为敏感。可能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诊断的敏感指标。在此基础上发现近视患者出现视杆系统OP变化而视锥系统OP则未受影响。因此推断视杆系统功能受损伴随疾病的发展。研究了新发现由视杆细胞引发的一条视觉信号通路即第三视杆通路的功能。虽然在形态和离体研究中发现其存在,但其功能和意义仍不清楚。我们利用不同小鼠模型和特异性阻断剂,采用特殊的ERG记录方法,首次在活体发现第三视杆系统通路的反应,并指出第三视杆系统通路所引发的反应占整个ERG信号的约20%。这一发现提高了对视网膜信号通路的认识,加强了对ERG信号起源的理解。对比了这类患者与无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脂联素(APN)的浓度。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APN的浓度为无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3.7倍,仅为血浆中的1/2000。这是首次有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内APN代谢的研究。我们在人和小鼠首次研究了APN及其受体在人和视网膜上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发现APN及其受体在视网膜均有表达。在脉络膜中APN的含量远高于视网膜,视网膜中主要表达AdipoR1受体,表达部位在视细胞外段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视细胞的外段。同时发现在糖尿病小鼠中APN及其AdipoR1受体mRNA和蛋白水平在视网膜上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糖尿病小鼠APN-AdipoR1轴反应增高。我们推测这一现象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关,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的一种保护机制。在本基金的支持下,已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7篇, 4篇SCI论文已投稿。培养研究生11名 (毕业一名、送出国学习)。国际会议大会发言2次,国内进行专题讲座20余次,听众累计2000余人次。受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委托,成功举办国际电生理学习班。2011年获中华眼科学会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基于协同表示的图嵌入鉴别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不同交易收费类型组合的电商平台 双边定价及影响研究
DJ-1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及意义
基于BLI技术的Lipocalin 1适配体传感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 中的研究
密蒙花方防护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白藜芦醇防护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