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气象灾害作为最频繁、影响范围最广、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其风险分担与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不能单纯依靠灾后的政府救济和传统财产保险。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前的气象灾害风险分担观点和现状,通过引入气象指数保险作为一级风险转移工具,气象指数衍生品作为二级风险转移工具,建立全球气象灾害风险市场化转移概念模型;分析和研究当前灾害风险转移机制,探索通过国际融资建立全球气象灾害风险基金可行性,促进发达国家和受气候变化影响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同合理分担气候变化的经济风险。特别是通过研究气象灾害风险的国际分担与转移机制,提出我国对全球范围气象灾害风险分担的观点和思路,为IPCC第5次评估报告和气候变化国际公约谈判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随着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逐年增加,由灾害性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灾后的政府救济和传统财产保险渐显不足,亟待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分担与转移机制。项目通过整理与分析1984-2014年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经济损失数据,研究了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害、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特征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变化和承灾体面对各类灾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并在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前气象灾害风险分担的观点和现状基础上,以福建省为例,建立龙岩市烟叶气象指数及连江县台风灾害气象指数,且针对各种灾害,进行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保险业务的盈利率,公司的营业费用以及风险安全系数等方面的定量化估算,制定了龙岩市和连江县灾害指数不同等级阈值及相应的低、中、高赔付额度,即灾害气象指数保险,并以此气象指数保险作为一级风险转移工具,气象指数衍生品作为二级风险转移工具。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暴雨洪涝灾害而言,从人口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两方面分析,发现1984-2014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总体呈增加趋势,高暴露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人口脆弱性高的区域不断扩大,脆弱性低的区域逐渐缩小,经济脆弱性呈现高值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低值区面积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热带气旋灾害方面,1984-2014年中国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总体无明显变化趋势,但是强台风以及超强台风等级的热带气旋频数明显增加,灾害造成的损失多年来呈现显著上升,主要是由于物价水平、暴露在灾害范围内的人口和财富等因子的重要贡献;以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规模为标准,龙岩烟叶遭受的最大灾害风险是暴雨洪涝,其次是霜冻,再次是冰雹、病虫害等;基于最大日最大风速(MMW)和最大日降水(MP),可将影响连江县的台风分为大风影响、大雨影响和风雨影响三类。项目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不断加深对气象灾害的认识,为不同气象灾害灾种的气象指数保险系统的探索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有利于我国对全球范围气象灾害风险分担的观点和思路的贯彻和实施,并为气候变化国际公约谈判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镇巴县幅为例
基于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团体贷款合约设计研究
全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与气候风险决策研究
资金约束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分担与转移策略研究
主要气象灾害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