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病毒(ND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从遗传学上可分为Class I和Class II两类,两类病毒在基因组特性和抗原性上差异较大。我们从国内分离到多株Class I的NDV,通过对一株代表株NDV08-004进行全基因组分析,证实其基因组长度为15198个核苷酸,相对于Class II的经典毒株,在P蛋白基因编码区第579-590位插入12个核苷酸。Class I型的NDV毒力极易发生变异,至于其毒力发生变异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P蛋白基因插入的12个核苷酸对病毒毒力和致病机理国内外均没进行研究。本研究拟采用病毒拯救技术构建Class I型NDV的感染性克隆,通过基因缺失技术对其P蛋白基因进行突变修饰,构建重组病毒突变株,通过对研究P蛋白基因突变区域对病毒复制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从而阐明Class I类NDV的致病机理。
项目完成情况:①通过持续监测表明,I类新城疫病毒分布广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活禽市场普遍存在;②研究表明,I类新城疫病毒宿主广泛,在鸡、鸭和鹅中均能分离到,在少数鸽群中也有检出;③分析表明I类新城疫病毒具有多样性,主要分为两个基因型,其中大多数属于基因3型,少数分离株为基因2型,而基因3型又可进一步分为3个不同的亚型;④建立的新城疫病毒复合RT-PCR技术能快速进行I类和II类新城疫病毒的快速检测和鉴别,可通过序列测序进行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能满足进行国内疫情监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的需要;⑤成功构建I类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开展I类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⑥采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P基因缺失突变重组病毒,并首次证实P基因特点位点的12个核苷酸缺失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没有显著影响。. 项目主要成果:取得鉴定的科技成果2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写论著1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3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Sparse Coding Algorithm with Negentropy and Weighted ℓ1-Norm for Signal Reconstruction
囊膜蛋白基因变异对新城疫病毒膜融合活性的影响
新城疫病毒P基因编辑频率与病毒复制及宿主免疫状态之间关系的研究
病毒P蛋白磷酸化水平对新城疫基因组转录和复制的调控机制研究
新城疫病毒HN蛋白茎区突变体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