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感染宿主导致血吸虫病,并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有效阻止尾蚴钻穿宿主皮肤在血吸虫病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证实,宿主皮肤表面存在的不饱和游离脂肪酸是诱导尾蚴侵入宿主皮肤的重要因素,体外研究显示,银离子(Ag+)能有效地抑制不饱和游离脂肪酸诱导的尾蚴侵入作用,而纳米银是具有强大抗微生物活性的纳米材料,研究提示其作用机制除了释放银离子以外,还与纳米颗粒独特的理化和生物学效应有关。与银离子相比,纳米银还具有良好的水相稳定性和人体相容性,且易于制成各种形式的制剂。因此,我们推测纳米银颗粒可能具有比银离子更强的抑制血吸虫尾蚴入侵宿主皮肤的作用。本研究拟比较观察银离子和纳米银对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的抑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纳米银抑制尾蚴入侵宿主皮肤的作用机制,为利用新型的纳米银材料抗血吸虫感染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如何有效阻断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感染对于血吸虫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金属银,其离子化合物(Ag+)具有广谱的杀菌抗感染活性,但由于Ag+同时具有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使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纳米技术的问世,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纳米银,由于具有明显的表面效应,从而显示更为强大抗微生物活性并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然而,纳米银与寄生虫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纳米银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活性及其感染力的影响。研究首先以分散介质蒸馏水制备纳米银悬液,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银颗粒的形态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粒径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银纳米颗粒粒径约6-20nm。利用原子分光光度计(AAS)检测悬液上清中银含量,利用离子选择电极(ISE)检测悬液上清中银离子浓度。AAS检测结果显示,上清中银含量占悬液总银量的0.7-0.9%,ISE结果显示上清中Ag+占上清总银量的1.5-1.64%。利用二乙酸荧光素(FDA)染色观察经浓度为0-1000μg/ml纳米银悬液处理的尾蚴活性。观察发现,尾蚴在各浓度的纳米银悬液中均具有活性,即纳米银对尾蚴无明显毒性作用。然而,当纳米银作用浓度>31.25μg/ml时,可诱导日本血吸虫尾蚴断尾并抑制尾蚴腺体的分泌,且该作用随悬液中纳米银浓度的增高而更为明显。进一步延长作用时间发现,断尾尾蚴发生死亡,而该致死作用是因尾蚴断尾后对水的耐受力丧失所致。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纳米银处理的尾蚴表皮完整,提示纳米银对尾蚴表皮无明显影响。利用小鼠作为动物模型观察断尾尾蚴的感染力和发育能力发现,经浓度<125μg/ml的纳米银作用断尾的尾蚴仍具有感染和发育能力,且发育的成虫仍具有生殖力。然而,随纳米银作用浓度的增高,断尾尾蚴的感染能力显著下降直至丧失。利用Ag+阻断剂半胱氨酸研究发现,半胱氨酸可有效抑制纳米银致尾蚴断尾的作用。利用硝酸银溶液对照研究发现,硝酸银溶液可致尾蚴断尾并抑制尾蚴腺体的分泌,且相同银离子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和纳米银悬液对尾蚴的作用及感染力的影响是一致的。上述研究结果证实,纳米银悬液中释放的Ag+可能是纳米银诱导尾蚴断尾并抑制腺体分泌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首次报道了纳米银对医学蠕虫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为纳米银在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日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体系的演变、特征及其启示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日本生猪产业发展与价格支持性政策启示
日本血吸虫尾蚴入侵宿主皮肤的分子机理
日本血吸虫尾蚴"延迟脱尾"及其免疫学意义研究
糖基修饰在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日本血吸虫尾蚴体棘微纳结构及其仿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