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要素的内在矛盾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劳动力全球化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间收入分配效应的差异导致全球经济的区位结构变化。要解决全球经济失衡,必须考虑汇率和工资政策的最优组合。为此,需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出发,建立开放经济下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综合分析并描述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理;拟从收入分配视角,借鉴工会与企业讨价还价模型,研究南北国家工资弹性和最低工资水平的差异,探讨分析收入分配的经济结构效应,揭示在劳动力全球化条件下,美国高消费和中国高储蓄的收入分配原因,提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经济恢复均衡的基本条件;考虑到中国面临的货币升值和就业压力,拟通过Worldscan模型模拟经济全球化下最优的汇率和工资福利政策组合,以实现我国经济结构从外需和投资依赖向内外平衡,消费优先转化,在不断提高大众福利水平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本研究从全球化,特别是劳动力全球化的收入分配视角,探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失衡的根本原因,研究中国如何从汇率和工资政策搭配角度,保持中国国际竞争力,缓解全球失衡所带来的压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本研究认为,新技术革命和经济自由化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下降,发达国家的离岸外包和对外投资所形成的产业转移降低了发达国家劳动者的谈判能力,新兴国家和区域间的资源流入竞争压低了劳动者的收入,在缺乏全球收入分配协调机制的条件下,全球劳动者收入份额下降是全球化的逻辑结果,由此形成的供求失衡在短期依赖于借贷性消费和国家负债,在长期就必然表现为全球性的供求失衡危机。. 本研究对东亚样本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相对劳动力成本、实际有效汇率、直接投资净流入量都对发达国家和拥有充裕劳动力资源新兴国家的经常账户产生显著影响。对中国31个省区域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全球供应竞争和效率提升形成的贸易品相对价格下降压低了保留工资,降低了劳动收入占比。. 本研究在阐述劳动力全球化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单位劳动成本的实际汇率,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相对变动,对中国与18个发达国家、东亚四国和印度的实际汇率进行国际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下降缓慢,新兴国家较快,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快,其它新兴国家主要倚赖货币贬值和低工资保持与中国的竞争力。对中国进出口结构的研究也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是与比较优势的动态调整相一致的,人民币的实际升值是基建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协调的。而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汇率和工资刚性,无法适应全球劳动成本下降的趋势。由于中国对发达国家依然具有低劳动成本的优势,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中具有隐性货币锚功能,人民币实际升值在总体上能提高新兴国家的福利水平,创造国内需求,缓解全球失衡危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全球化视角下人民币汇率动态政策博弈研究
多元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下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CGE模型与政策研究
异质性企业出口、劳动力技能提升与工资收入不平等
收入分配失衡,内生经济波动与稳定性的税收政策:基于CES生产函数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