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动病是因机体暴露于被动运动环境中引起的严重神经功能失调反应。女性的晕动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晕动病程度比男性严重且随月经周期变化;月经期加重,排卵期减轻;多种雌性动物的实验性晕动病比雄性敏感。乳腺癌术后患者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后,严重晕动病消失。预试验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预处理的小鼠,晕动病反应减轻。我们据以上信息提出"雌激素调节晕动病易感性假说",并将通过研究首先证实这一新假说。实验拟分别对小鼠和大鼠采用2种方法检验雌激素对外科去势、化学去势或联合去势等模型对晕动病的行为学影响,并以雌激素受体(ERα或ERβ)基因敲除小鼠加以证实;分别测定小鼠和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雌二醇、孕酮、LH、FSH、GnRH的浓度(部分加测脑脊液和垂体中浓度),同步测定血浆中与晕动病密切相关的组胺和加压素浓度;定量RT-PCR检测小鼠垂体/下丘脑雌激素受体mRNA表达等活性物质。
女性的晕动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且随月经周期变化。我们首先提出“雌激素易化晕动病易感性假说”。.综合以下研究结果表明:晕动病发病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水平提高或ER活性增高,将易化晕动病,反之将减弱晕动病;雌激素易化晕动病效应主要由雌激素受体α(ERα)介导;雌激素易化晕动病的实现有赖于前庭功能完整。实验结果支持“雌激素易化晕动病易感性假说”成立。.运用卵巢切除或他莫昔芬(TAM),造成雌激素缺乏或ER阻断,注射雌二醇(E2)、ER激动剂PPT或DPN造成高雌激素水平或ER激活,观察雌激素对动物的晕动病反应。分别在小鼠异食癖(Pica)、热板潜伏期(HPL)和综合行为评分(MSS)3种模型上,E2处理小鼠晕动病程度加重;卵巢切除或TAM处理小鼠,旋转后3种模型晕动病减弱;卵巢切除小鼠给予E2或PPT,旋转后HPL和MSS与对照比较不变,这些结果表明晕动病发病与ER有关;DPN处理小鼠旋转后HPL和MSS未改变,表明雌激素介导的晕动病效应与ERβ关系不大。.雄性小鼠睾丸摘除并不影响雌激素的易化晕动病效应,但TAM处理后显著减弱雄性去势小鼠的HPL和MSS,说明雌激素的易化晕动病效应与性别关系不大,而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关。.大鼠Pica和MSS模型上,E2或PPT增强晕动病反应;TAM使大鼠摄入高岭土减少,MSS降低,晕动病减弱;DPN不影响大鼠晕动病反应,再次表明雌激素介导的晕动病效应与ERα相关。.大鼠动情周期血浆E2和孕酮(P)动态水平与晕动病程度间,动情期E2水平最高,P水平最低,晕动病程度最重,表明晕动病程度与雌激素水平相关。.ER mRNA表达方面,旋转后小鼠下丘脑中ERα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ERβ mRNA,而卵巢切除4周后未检测到ER mRNA表达,表明晕动病发生时雌激素加重晕动病反应,ERα表达相对增多,故可认为雌激素主要通过ERα介导晕动病反应。大鼠ERα mRNA表达与小鼠相似,即旋转后下丘脑中仅ER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晕动病程度与加压素(AVP)水平密切相关。正常小鼠旋转后垂体和血浆中AVP含量升高6倍;卵巢切除、给予TAM或东莨菪碱0.10mg/kg的雌性小鼠旋转后,HPL显著缩短,MSS降低,垂体或血浆中AVP水平显著降低;前庭毁损小鼠旋转后垂体AVP水平甚至低于正常对照小鼠。大鼠旋转后,正常雌性组血浆AVP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甘肃省粗颗粒盐渍土易溶盐含量、电导率与粒径的相关性分析
木薯ETR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基于遥感指数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武威市为例
NBS1基因功能性遗传变异的证实与人群肺癌易感性研究
非编码RNA竞争配对控制互斥剪接假说的证实和后续研究
雌激素受体及雌激素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雌激素相关miRNA的基因扩增及多态在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