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者拟以珠江水体表层水及沉积物中检出频率最高的2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phenolic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pEDC)双酚A(BPA)和壬基酚(NP)为目标污染物,以珠三角代表性的淡水双壳贝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指示生物,比较研究低剂量目标污染物长期暴露对河蚬的生态毒性及其机理。项目的开展拟通过野外调查、野外挂养和实验室模拟相结合,比较研究低剂量目标污染物对河蚬的组织结构、呼吸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酶活力的影响及体细胞DNA的损伤,同时比较受污染后的河蚬离开污染环境后活性及损伤的恢复,明确目标污染物在复合污染情况下对河蚬的氧化胁迫、遗传毒性及其机理。项目的研究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pEDC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机理,为建立水体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早期生态预警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应用于增塑剂的生产中,由于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其生态毒性备受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采用鱼类、水蚤和海洋贝类作为指示生物。而淡水双壳贝类是人类重要的食品,具有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不主动摄取食物、容易采集等特点,被认为适于作为淡水水生生态毒理研究的指示生物。因此,项目组以珠江水体表层水及沉积物中检出频率最高的2 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和壬基酚(NP)为目标污染物,以珠三角代表性的淡水双壳贝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指示生物,比较研究了珠三角地区水体4个典型采样点的污染情况及其与附近采集到的河蚬污染程度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低剂量污染物暴露对河蚬的重要生理生化过程及抗氧化防御系统酶活力、对河蚬生殖系统的影响等。.研究表明:①典型采样点表层水样CODcr为15-38 mg/L,水样所含的BPA的含量为0.038-0.860μg/L,河蚬软体组织BPA的含量为0.35-2.66μg/g干重,河蚬软体组织NP的含量为3.52-6.84μg/g干重;同时,表层水样所含的BPA与其CODcr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表层水水样所含的BPA与附近采集到的河蚬样品体内BPA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推测水样BPA含量与生活和工业源的排放有关;②BPA和NP单独及联合污染对河蚬的急性毒性研究显示,单独暴露条件下,BPA对河蚬的96h LC50为6.34mg/L,NP对河蚬的96h LC50则为10.845。通过联合毒性研究可知BPA和NP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③在BPA和NP的浓度从1/10 96hLC50-1/2 96hLC50的较低浓度内,耗氧率和排氨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对BPA比较敏感,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0.63mg•L-1-3.17mg•L-1)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河蚬耗氧率和排氨率以及两种酶活性变化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和规律性。较低浓度污染下河蚬性腺的超微结构则显示了剂量-效应的正相关。污染物的浓度与河蚬耗氧率和排氨率以及两种酶活性变化、性腺结构的破坏均呈现出较好的规律性,可以联合耗氧率和排氨率、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性腺结构的损伤来分析判断水体中的污染情况。项目的研究将有助于全面了解珠三角典型水体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胁迫及其机理,为制定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水质标准和建立早期生态预警体系提供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浮萍-功能菌耦合体系对水体酚类内分泌干扰物降解的功能强化及其机理研究
内分泌干扰物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生态毒理与机制研究
烷基酚类内分泌干扰物氧化降解中微观机理的研究
富营养化水体中新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污染特征和复合生态毒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