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发现的、抗肿瘤活性明显、结构全新的呋喃甲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A为先导物,经第一轮结构优化,得到抗肿瘤活性更好的吡啶甲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A1-A5,研究表明,此类化合物很可能是一类结构新颖的EGFR/ ErbB-2抑制剂。其中A3不仅抗肿瘤活性更好,且克服了第一代先导物溶解度差、不易成药的缺点。本课题将以A3为第二代先导物,依据第一轮筛选总结的构效关系,首先对吡啶环进行结构优化,选择10类氮杂芳环或取代氮杂芳环,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对化合物与表皮生长因子激酶域的结合情况进行模拟实验,以便发现和利用与该靶点蛋白结合好的氮杂芳环代替A3中的吡啶环,然后选择合适的氮杂芳环固定不变,对A3的另一端进行结构修饰。合成约100个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有望发现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构新颖、可进入临床前研究的候选化合物,为开发结构全新的EGFR抑制剂奠定基础。
经过大量研究工作,我们发现结构全新的呋喃甲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A(已申请专利,专利号:ZL 200410054686)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以其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优化后,得到了抗肿瘤活性更好的吡啶甲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A3。本课题即以化合物A3为第二代先导物,完成了以下四部分工作: .1)利用药物设计的基本策略,有针对性的对先导化合物A3进行了进一步的结构修饰和优化,共设计合成目标化合物160个,发现12个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优于先导物A3,其中有6个化合物的活性显著提高,其抗肿瘤活性IC50 < 1uM, 甚至达到了纳摩尔水平。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化合物2-18及其类似物具有明显的PKM2激动活性,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PKM2激动剂,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开辟了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方向;.2)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构效关系;.3)从分子、细胞以及体内三个水平对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A4能够抑制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的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化合物2-18及其类似物作为一类新型的PKM2激动剂,能够阻止PKM2进入细胞核,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4)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更方便有效地合成目标化合物,发展了多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含硫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哌嗪基二硫代甲酸酯类抗肿瘤新药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芳炔插入硼-杂 (杂 = 硫、硒、氮、磷) 键的反应方法学研究
微波辅助合成木质素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重金属离子捕捉剂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