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口蘑是一种野生珍稀食用菌,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云南相继发现的巨型大白口蘑,最大丛重达45公斤,该物种表现出的异常特性,在自然界中实属罕见。本项目以云南大白口蘑种群生态地理分布格局、种群动态、生活史和生殖对策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生态学、形态学和DALP、ISSR分子标记等技术,对其形态变异、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研究,阐明大白口蘑种群分化、种群结构和亲缘关系,并探讨多样性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天然和人工栽培子实体形成发生规律,分析其内在原因和外部环境因素,为该物种保育、驯化栽培等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戴玉成教授对我国菌物种名的修订,大白口蘑学名为巨大口蘑Macrocybe gigantea (Massee) Pegler & Lodge。云南发现的野生巨大口蘑子实体最大丛重为82.8kg,已成功申请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最大野生食用菌。然而,目前对云南巨大口蘑生态学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属空白,特别是生物学特性缺乏系统的基础研究。本项目以云南野生巨大口蘑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境调查、子实体驯化栽培、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等方面工作,研究发现:云南巨大口蘑菌丝具锁状联合,可以人工栽培等特点,明确该物种并非菌根菌,是营腐生的一个腐生真菌;分布于海拔在348-1486米的范围内,坡度均小于40度,生境的土壤以黑壤和棕壤为主;子实体生长所需的土壤湿度为75-90%,土壤温度为20-25℃;最佳碳源为果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能明显促进菌丝生长的微量元素为磷酸二氢钾;最佳生长调节因子为吲哚乙酸;最适温度为28-32℃;最适pH4.0-5.0,最适培养基含水量为60-6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6-32℃;最适光照强度为150-750LX;覆土土壤水分控制在50-60%,空气湿度为80-85%;原基分化阶段覆土,土壤水分以60-70%为好,空气湿度在85-90%之间;不同居群之间具有明显的生物地理关系,同一居群菌株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遗传变异主要表现在居群之间;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10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野生和栽培子实体未受到放射性污染,食用无核辐射安全风险。. 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16篇;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获硕士学位2人;晋升正高1人;被列为省级人才培养1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大白菜核心种质及其遗传多样性固定群体的构建与评价
云南野生蔷薇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云南省丙型肝炎病毒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差异研究
云南草果遗传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