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Westerblot、荧光定量PCR、分子克隆及LC-MS/MS等技术,试图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动物整体水平探索雷公藤治疗糖尿病肾病药效与肾毒性的共性机制,以1-磷酸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激酶通路为研究主线,雷公藤的主要活性及毒性物质-雷公藤甲素为研究对象,在糖尿病肾病病理模型上考察雷公藤甲素通过此信号通路作用于肾脏的不同靶位而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解释该药在治疗肾炎的同时具有肾毒的原因,阐明其药效和毒性的相关性:机体在肾病状态下SPK1活性升高,S1P合成增加,雷公藤甲素能抑制SPK1激酶活性降低S1P合成,一方面该作用在系膜细胞中能够抑制炎症分子的产生及细胞增殖,起到治疗肾炎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降低肾小球内皮细胞的S1P合成,破坏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增加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削弱了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从而引起肾毒,为雷公藤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本研究采用Westerblot、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分子克隆及LC-MS/MS等现代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和动物整体水平探索雷公藤治疗糖尿病肾病药效与肾毒性的共性机制,以雷公藤的主要活性及毒性物质-雷公藤甲素为研究对象,考察雷公藤甲素作用于肾脏的不同靶位而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解释该药在治疗肾炎的同时具有肾毒的原因,阐明其药效和毒性的相关性:高剂量雷公藤甲素在大鼠体内通过破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削弱上皮细胞的屏障和对电解质的重吸收功能,从而引起肾毒性。治疗剂量雷公藤甲素通过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系膜细胞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肾脏纤维化,降低DN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在本研究中选取糖尿病肾病和肾毒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药效和毒性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分子、细胞及动物整体水平阐明雷公藤毒性的本质和机理,为临床合理应用雷公藤提供实验数据。在该课题实施期间,SCI发表有关学术论文4篇,另一篇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已经撰写完毕并且已经投稿,培养研究生4名,完成了课题申报的各项指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1-磷酸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激酶通路介导的雷公藤甲素抗癌机制研究
黄连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磷酸-鞘氨醇受体/鞘氨醇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microRNA参与炎性介质介导的内皮细胞1-磷酸鞘氨醇受体表达的调节
靶向1-磷酸鞘氨醇受体调控套细胞淋巴瘤发展的作用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