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同时具有抗肿瘤和促肿瘤双重功能,但其调控和决定因素尚不完全清楚。IL-17具有很强的促炎症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Mφ)是肿瘤的重要组分。我们新近发现:Mφ和IL-17+细胞可通过诱导炎症反应来帮助肝癌进展;但这些炎症细胞对消化道肿瘤的作用却与肝癌不同甚至相反。以此为基础,本课题拟结合临床样本分析和实验模型,来系统的比较并研究IL-17和Mφ及其调控的相关炎症网络对上述消化系统肿瘤进展具有不同影响的机制,来揭示肿瘤微环境调控炎症反应"内容(context)"的关键因素;在临床样本中验证相关细胞表型/信号分子与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临床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并利用癌前病变以及部分配对的"癌前-癌组织"临床样本,来分析炎症与肿瘤发生/退化的关系。所得的结果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炎症调控肿瘤进展/退化的机制,还可为探讨通过调控炎症反应的"内容"来重建或恢复其抗肿瘤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在不同的研究体系中,趋炎症因子IL-17和单核巨噬细胞(Mφ)可分别起着抗肿瘤和促肿瘤的功能,但其潜在调控因素尚不清楚。我们发现:在肝癌组织中,IL-17主要由T细胞产生并可通过促血管生成来促进肿瘤进展,而在食管癌和胃癌中,IL-17主要由肌层的mast cell细胞产生,其数量增多与病人的良好预后相关。在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可刺激T细胞的早期活化,从而诱导巨噬细胞中的IDO表达,最终引起T细胞功能缺失来介导肿瘤免疫逃逸。此外,我们还构建了基于免疫微环境的肝癌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其预测效果优于现临床应用的分期系统。说明:IL-17和Mφ及其调控的相关炎症网络对消化系统肿瘤进展具有不同影响的机制,选择性调控炎症反应“内容”可望能重建或恢复IL-17和巨噬细胞的抗肿瘤功能。相关结果已发表在J Hepatol与J Immunol等知名期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微粒释放及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来源legumain通过调控细胞衰老作用于肿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肿瘤微环境中legumain调控巨噬细胞M2型极化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AIM2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影响肾癌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